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Virginia Woolf《Virginia Woolf: A Biography》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15:08
  • 51

Virgina Woolf: A Biography

应该是我有生以来读得最为艰难的一本书---无论物理上或心理上。

物理上的原因听起来很摧残,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literally把一本书读成了两半。去年初在丽江的时候末末跟我说渡口有本伍尔芙传记的二手原版,如何如何。回到上海不几天就惦记着杀去,果然安在。从书架上拿下来的时候书况已经不是很好,书脊中间有条明显的折线,插页的照片也已有散落两张夹在里面。但还是毫不犹豫的买下。结果到真正开始读的时候,这条书脊上的折线就变得越来越明显,任凭我再小心,有一天它终于还是彻底的分裂了,断了,成了两半,还正好断在woolf婚前,婚后两部曲之间。

作者Quentin Bell,是Virginia的第二个侄子。这本书,如果说作为传记的成功,很大原因要算在作者中立,冷静而客观的笔触上。在全书中,昆汀以一种克制的笔调去续写作家的一生,他只是利用自己与写作对象的血缘关系去收集第一手材料,而并没有大肆添加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使有,也是小心翼翼,迂回曲折的藏在他对写作对象人生某些行为的心理分析里------并且,非常擅长于站在旁观的角度去进行真实人物真实背景下的心理分析。在书中,昆汀并不想评价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行为。Try not to be judgementalwhich I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a biography write should have.即使在Virginia的暮年生活里,昆汀与她已经有了实际生活上的,记忆清晰的接触和往来,作者依旧没有大张旗鼓,大肆渲染他们的姑侄往来,作为第一手的卖点。这点,在今天的传记图书市场上看来,尤其难能可贵。因此,整本书读完,昆汀留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非常学者型的,就事论事的,古典主义的知识分子。

概括说来,Virginia的一生可以分为婚前和婚后。婚前的生活主题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目睹亲人的死亡。在Stephen庞大而复杂的家庭中,孩童到少女期的Virginia经历母亲的病故,同父异母姐姐漫长的精神病史给全家人带来的折磨,随后是另一个同父异母姐姐的病亡----她温柔大方,里外操持家务,是父亲的得力助手却也离开得很突然。随后是父亲的病故。在Virgina自己的第一次发病之前,她已经对死亡毫不陌生。而伴她度过所有这些接踵而至悲剧的,便是生命中对她而言最重要的女人---亲姐姐Vanessa。

婚后的Virginia生活中主要是三件事:搬家,写作,发疯。交叉进行互相影响。所以传记的后半部看得我异常累也是因为我常常无法继续阅读她的生命在这样畸形的怪圈里轮回。这并不是可悲,亦不为合理,但对于Virginia来说,一切都是合乎情理的:跟姐夫调情,跟身边的所有男人调情,跟身边的大部分女人调情,写作,发疯,搬家,发疯,写作,搬家。。。Bloomsbury的事外人说起来总是很不堪,而以一个距离非常近的旁观者看来,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洪水猛兽。Virginia对于性的畸形态度来自于自己同父异母大哥长年的性骚扰,这话听起来很社会新闻,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佛洛伊德案例。她对别人的爱又是如此单纯而决绝,给男人或女人的情书都热情洋溢----这让我想起电影Delovely的男主角Cole Porter,上世纪三十年代好莱坞的黄金音乐创作才子,一个毫不掩饰的双性恋。他说:那是因为我对人世间各种形态的爱都充满好奇。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大部分艺术细胞发达的才子佳人们都抱着这样的目的。所以,不把他们框入世俗的道德评判框架,就也并无批判和鄙弃的立场。

Virginia跟姐夫的长期调情关系曾让姐姐Vanessa很是吃醋了一阵子。然而,当Vanessa有了自己的情人并公开同居后,轮到Virginia时不时去嫉妒一下姐姐膝下的儿女双全。姐妹俩总是毫无保留的爱着对方,保护对方,也是毫无保留的伤害对方。但她们对对方的爱让她们对自己做出的伤害行为都不以为意。在这种人间极品的关系下,Virginia丈夫Lenoard就更显得世间奇葩。他是如此的爱自己的妻子以至于为了跟她结婚放弃了自己的政治职业生涯,婚后因为妻子的恐惧而放弃了性生活不算,更是出于对她身体状况的考虑而放弃了膝下有子的常伦之乐,并且需要经常的,极为频繁的在Virginia发病时满世界找大夫,照料安排日常起居,同时忍受圈里其他朋友对他把Virginia看管过严的牢骚----你总不能让自己病起来要么起不了床要么破口大骂的老婆还在三更半夜跟人谈论风月不是。以及,对妻子与别人的,长期的调情关系视而不见或者说,不反对,不鼓励。

我一直倾向认为,Virginia是个外部特征非常明显的,不正常的女人;而Lenoard则是症状隐藏比较深的,不正常的男人;而他们的结合,他们之间那深不可及的感情,更是超越了世间一切可能的男女关系中的感情,堪称极品。只有这样极品的感情环境里才能孕育出《海浪》,《岁月》这样的文学极品。PS.以上我说的所有极品都是诚心诚意毫不带贬义的尊敬。

夫妻俩没有自己的孩子,所以中年以后两人把很大的情感倾注在了对印刷社的操办上。虽然其中亦经历选材失败,看走眼,跟雇员脾气不投之类的风波。总的来说,印刷社的存在,很好的调剂了他们的生活,是Virginia宣泄张力情绪的一个良性通道-----另一个良性通道我觉得,是跟女仆Nelly长久的拌嘴关系:指天发誓的对骂,互相厌恶,却又离开不了对方。Nelly也是个极品女仆,曾经耍帅拒绝做饭,导致伍尔芙一家只能下馆子。这次事件可说是让Virginia气爆血管了,奇怪是她既未被气得发病,也没有解雇她------总之一家门从上到下都是极品就对了。

说起Virginia发疯的诱因。只有婚后第一次是明确的:便是担心自己第一本小说出版后评价不好,紧张到极点便崩溃疯掉了。此后无数次都无具体发作原因,通常是头痛卧床开始,随后就出现癔症,然后Lenoard就苦了,到处找医生,找受训住家护士,在日记里用缩写记录“V今天更不好”或者“V今天上午稍微好一点”----我简直难以想象他的一辈子就是这样过来的。而Virginia在发病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形容便是隔着玻璃窗户看里边的自己丧失理智,却无能为力。听上去的确非一般痛苦。

在她并不算特别长(但也不像the hours给大家的错觉那样只活了四十几岁就陨亡)的生命中,不发疯的时候在担心自己发疯,发疯的时候隔着意识的玻璃觉得自己永远好不了----你简直想不出这样的人除了自杀还有第二条路可走。虽然在她正常的日子里,她写作,照料花园,跟老公和谐相处四处旅游,跟姐姐家人频繁串门儿,跟同一个圈子里的人插科打诨写那写不完的八卦信,她甚至成了个左翼还去开开会什么的。除了对家里的女佣和商店里的柜员别样恐惧之外,她过着一个女作家应该过的闲适生活,她的疯,简直毫无存在空间。然而一旦发作,却又是压倒性的,让身边所有的人胆战心惊,同情心四溢。只有在读过她的作品之后,你才会明白,写出这样作品的女人,不疯是不对的。

书中提到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对Virginia作品的批判。出现于她的晚年。有声音说她的作品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无视社会大变迁和下层人民。对此,书中说Virginia的态度是从来不想博取劳动阶级的热爱。她对自己的辩解最有力的一点便是:作家能对社会做出的具体贡献总是很有限的,哪怕是叶芝,更不用说我。她亦想为此做出努力,积极参与了一段时间的左翼政治集会,最后证明能力不够而告终。

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的男人,多数会把这种能量转化为事业的动力;而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的女人,通常只有将这种能量消耗在内在的自我挣扎上。这种状况,在女权主义盛行的今天,依旧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观。百年之前,Virginia将能量转换了惊世骇俗的文字作品仍有大量剩余,所以她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自我毁灭。而如今,这种能量稍微强烈一些的人们,比如我们,通常只会在烦琐生活的间隙里默默忍受。在读完这本书的整个过程中,我亦经历了自己的数次breakdown。有此经历的人会明白我在说什么。这是一种熟悉的,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来临之前,你会习惯于安慰自己视而不见;而在到来之时,你清醒的,隔着玻璃看自己熟悉的轮回,第一步的崩溃到最后一步的回复正常,你与之相惜,却又憎恶这样的痛苦和折磨,但你无能为力,亦无法抱怨,皆因一切都出于无因,或者出于无法诉说的原因。与自己的交战总是打平,从来没有输赢,永远继续下去。

在她最后一次发疯之前,1940年因为战争而物资缺乏的冬天,Virginia还以一个正常女人的可爱写了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给友人,感谢她从自己的农场上寄来的整一磅黄油。Virginia在信中花了大段笔触赞美了这磅黄油,详细写了她如何贪婪的享用这人间美味,又感谢了友人农场上的奶牛和挤奶女工,最后以“黄油V(Butter V)”落款。而到次年春天,一个寒冷,美好,清脆的早晨,她便义无反顾的走向了河流。壁炉上留着给丈夫的信。她走向了自己曾说过的“the one experience that I shall never describe"---"唯一我无法描述的体验”,她渴望已久的死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