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银元时代生活史《不一样的民国》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12:25
  • 90

《银元时代生活史》是旧上海著名中医陈存仁老先生根据自己的日记整理而成的一部作品,可算是二三十年代记录老百姓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因为职业的缘故,作者接触到了社会中的各色人等,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因此书中的内容充实鲜活,加上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生趣盎然。

经过多年历史大课的洗礼,在我的印象中,民国时期算是一个让人不愿回首的难堪的旅程:各地军阀混战割据,战乱频仍,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虽然电视里从未停止对这个时期的渲染加工,各种故事异彩纷呈层出不穷,但是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编书造戏是完全相信不得的,历史哪有那么多的戏剧化?

可是我不得不承认,陈先生的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民国:以银元为主线串起了这个时期经济金融的颗颗珍珠,风土人情、文化素养就是项链与生俱来的光泽,不仅不碍事,反倒越发衬托出那个时代的独特之美:醇厚,古朴,甘甜。

不一样的历史。历史在这部书中得以还原其本来面目:一是,淞沪会战之时,上海市民对国军的拥护。这是国家的正规军,是一国军事力量的代表,在时人心中,那就是抵御外侮的保护神,人们对其的热烈之情是发自肺腑的。二是,关于***废除中医的抗争情愿活动。电视上,小说里,经常看到趾高气扬的民国官员,放着救民于水火的大事不干,却穷其一生孜孜以求一些争名夺利的事情,我想这种宣传深深地影响了一大批人的价值取向,毕竟国共战争中,国民党败了。可在这次的情愿活动中,能够听取民众意见的民国官员还是有的,而且不止一两个。曾经以为国民党一无是处,退出大陆的历史舞台也是天经地义的,可在书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这曾经是中国在国际上在人民心中唯一合法的***,其分量不可低估。三是,关于于右老、吴稚辉先生的描述,他们是代表了一定取向的民国官员,不论是为妓女挥毫泼墨,还是对性侃侃而谈,他们都真实不矫作,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立体的同样值得我们景仰的民国老一辈的探索者、政治家。任何时候“首轮效应”都是最致命的,偏见足以杀死任何真实。

不一样的生活。政治永远和普通人没有太大的交集,人们只需要保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自由耕耘的权利即可,别的都是扯淡。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常被贬为世俗的东西,总有标新立异之人为了维持自己的志行高洁而不屑为之。可书中,请客、拜年、见礼,这些活动无一不透着一直文化的神韵,古朴别致,让人不忍心破坏这一方景致。尊师重道在那个年代还是一条铁律,没有敢于或者想去违背,就连花甲之年的章太炎先生,率领作者等学生去拜见自己曾经的启蒙之师时,也要对衣冠作一番选择规定,这观念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可如今,为师不尊者有之,为生不肖者亦有之,在这思想激荡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遗失了什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民国的时候中医是大行其道的,西医却是一筹莫展的,而如今中医式微,西医却睥睨傲视天下,究竟什么时候这个乾坤掉转了头呢?曾经的光辉灿烂究竟遗失在哪个时光隧道里了?

不一样的文化融合。民国时期是我国文化百家争鸣的重要时期之一,在这个阶段,中西文化在自由的学风中融合、积淀,很多的新思想也在此时萌芽,中国的各种文化成就此时也呈螺旋式上升的状态。那时不少的老学究都是晚清的遗老遗少,其对文化的顽固程度可想而知,可新思潮是如何凿开这个文化的缺口呢?在如火如荼的新思想下,我们的人民又是如何固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不被侵蚀呢?现如今,虽然也有不少学者号召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韩日风气影响甚远,文化的融合就一定要摒弃掉自己的文化底蕴?看着书中真实的生活场面,我忍不住想,是不是有时候我们矫枉过正了呢?

不一样的家庭教育。都说中国人家族观念重,没有一个人是赤条条的,全都被捆在精精密密的关系网中。这话如果是放在书中,那才真算是说对了地方。作者叔父对其一生的提携教育实在是难得,更让人感慨的是,那些谆谆教诲,没有诸多华丽辞藻,却言简意赅一针见血。那些古朴的世袭的家族道理,应该可以算作家族安身立命的原则训诫吧,可这些历史的传统都随着分家的大潮而土崩瓦解了,如今的人讲究“初生牛犊不畏虎”,老一辈的言辞就被视为固步自封,很容易就被丢到故纸堆里了。

这是一部和老百姓的生活有关的书,是一部展示民国社会多元化的画卷,平实朴素的语言就像邻家爷爷的故事,真实的不含一丝杂糅,就在昨天,轻轻地从你我的身边擦肩而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