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引爆流行《刘翔退赛24小时分析(仅作研究,粉丝慎入)》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11:39
  • 58

本来不想写这日志了,一来最近忙的不行,二来说说也没啥意思,什么都不会就此简单改变,三来正儿巴经说热门事件向来不是我这种八卦绝缘体的一贯作风。今天因为离下午办事儿还有1个多小时,闲着无聊,就拿出手机叽歪下吧。另外,既然有了点小研究结果,还是想和大家来探讨下。

先问几个问题,请如实回答给自己:在奥运会刘翔110米栏之前,你看过或者想过看刘翔的其他比赛〔比如说什么黄金联赛〕吗?你现在喜不喜欢刘翔?喜欢或者不喜欢他的什么?

我先来回答下,我在本届奥运会前没看过也没想看过110米栏,因为我不喜欢这项运动,本届奥运会的110米栏我也不是主动看的,是同事在看,我凑热闹;我在刘翔退赛前也没喜欢过刘翔,因为我压根儿连这项目都没兴趣,别说这人了,但是我现在喜欢刘翔,因为这小子有种不计一切后果去退赛,我喜欢有自我决断力和价值评判标准的人,所以我现在喜欢他。顺便说下,我现在还是不喜欢110米栏,以后也和大部分人一样不会去看或想看,因为我对刘翔“110米栏优秀职业运动员”这个身份还是不感冒。

但我会关注他对退赛这一事件的后期处理方式。这才是我喜欢的。

接下来,有多少人回过头看过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的各界反应?好,如果你不停的在关注事件波及方的反应,那你关注了群众们在24小时内反应的变化了吗?

相比演员,我更喜欢观察观众,他们才是最强悍的演员!

以下是我的分析:

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我可以断定全国各地的咒怨气场绝对是最高的,愤怒,惋惜,辱骂绝对占据了大部分人的大脑。

接下来各路媒体〔包括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以及包括博客在内的自媒〕在第一时间发布了对刘翔退赛的看法,由于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文关怀这一主题在现今中国日益被重视,所以作为准先锋性质的媒体或强势自媒必定把事件推导向对刘翔作为一个人这个本体的关注。于是我们从媒体看到了很多关于“我们喜欢的是你,而不是金牌”这样的论调。

这时候,关键出现了:这种人性化论调是个真理!

这样的真理性论调是极其容易引发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现代中国人的认同的,其实第一时间表示愤怒的人不是真正的憎恨,而是没有能够想到有这个真理而已。现在出现真理后,这部分憎恨的人又被分成了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由于已经公开表态憎恨的,因为碍于面子,依然坚持己见,并开始利用阴谋论〔我对阴谋论暂时保留意见,就现在的线索我还不能分析出可能的结果,但起码他们是利用了〕为自己据理力争;

第二种是承认自己的失误或隐瞒自己曾经愤怒过,认同并归顺真理;

第三种是开始沉默,不再跟随事件。

接下来,真理的传播会进入引爆点阶段,并作为高关注度事件通过口碑传播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引爆。事件发生到这时候,物理时间估计也就4~5个小时,甚至更短,这里应该可以推导出一个关于关注度和引爆时间的数学模型,反正我不会,就等高人来推导吧。

当事件被引爆〔也就是你们在校内大量看到祝福刘翔的分享的时候〕,注意,有一个先前的沉默群体被激发了,这个群体是我喜欢关注的群体,因为他们是易感群体,具有很强的***控性!他们就是一直没做过评论或压根儿刚刚才知道刘翔退赛消息的群体。他们是内心最干净的群体,对退赛一事的认知完全是一张白纸,这意味着,我们如果把消息传播给他们,他们会第一时间完全接受!于是,我们看到“祝福刘翔”被他们写在了自己的这张白纸上,并再度推动信息的不断被引爆,形成了无比强大的传播力。

限于篇幅,我只展开来谈“白纸人”,其他人有机会再谈。研究他们无外乎问三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他们有什么特征?对以后信息传播〔说的俗点就是炒作〕有何启发?

分析第一个问题:显然,这个人群是不固定的,他们和事件的关系是:他们不是事件的关注人群,比如,他们因为种种原因不会或不能第一时间关注刘翔,奥运,不管是客观或主观原因,他们是信息迟钝者。

分析第二个问题〔重点〕:这样的人的特征是:他们没有稳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根结〕,感性,善变,面对未来选择容易迷茫,注重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不激进,但不甘弱于流行,内心相信多数意见和传媒意见〔不管意见是否是正确的〕,容易被自我意识引导,相信第一感觉,并懒于二次推导。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没有稳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暂且不论这体系是对的还是错的〕!因为没有自己坚固的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结果导致他们在大部分情况下认同多数人意见或强势力意见的绝对正确性,但是一旦选定某一意见为有价值意见就拼死坚持,成为忠实拥护者。

简单来说,他们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不是一个成型的标准,不是可以来判决案件对错的法律,而是由一个个案例堆砌出来的案例大全,所以他们只能判断雷同事件的价值定位而无法独立判断新生事件的定位。所以,这个群体往往也是缺乏安全感的。

分析第三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来看为什么我关注这个群体而非其他?首先因为在国内这个群体够庞大,大家对照下以上特征,其实这个群体超越年龄、阅历、知识结构,成为了多数派力量,不然事件就形不成被引爆的数量级了。其次,他们的白纸特征使他们容易被涂写,这对任何一个传播策划人来说,都是会感到兴奋的特征。另外,他们容易形成忠诚客户,并在主动捍卫你的产品或理念的同时进行强大的口碑传播。

那如何把握这个群体?很简单也很难,简单的是:只需要对事件有预判并在准确的时间介入。难的是:预判和介入时间必须准确。这首先要求你作为一个策划人不能是具有白纸特征的个体,其次你需要有强大的阅历和知识系统去支撑,再次,你需要有经得起时间和事实反复考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符合自然规律的世界观,最后,你需要有不断质疑的精神,质疑强势媒体,质疑真理,质疑大多数意见,甚至质疑自己。

接下来,既然你已经能准确推导出一个事件从它发生到引爆所可能经历的过程的时候,你的应对就相对容易和及时的多了。

再来看看24小时后,谁是胜利者。刘翔?支持刘翔的人?错!是商业传媒和Nike,尤其是Nike〔可能是其创意外包广告公司〕,预判和应对尤其准确,在昨天一早修改了他在全国大部分的涉翔广宣,使用了“爱运动,即使它伤了你的心”这一语双关的主题,实在精妙至极!我向这一主题创作者致敬!另外,一些商业传媒明显通过这样的推演得到了自己的关注度收益,谁的推演更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说我自己,我在这24小时里,首个半小时内先做出了自己的预判,大体就是前文叙述,接下来立即做了两个小实验,在校内和猫扑发了两个贴子测试人们的反应,以此观察和佐证预判,以及分析人群特征,效果还不错,唯一可惜的是后来MOP的帖子修改后GLY没有通过,接下来观察媒体反应,分析媒体和涉及事件的群体特征,最后看到胜出者,并分析它胜出原因。

为什么做这样的分析和实验?因为我看中信息时代的信息传播与推广方式大过技术本身,因为再牛的东西要被引爆必然逃不开策划这第一助推力,如果你还沉湎于分享收集到的策划书格式,那你已经迷失了策划者的本来意图,外在解说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施形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