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钱袋与永生《Money Money Money》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11:22
  • 59

老牌乐队ABBA有首歌叫《Money Money Money》,是这样唱的——

Money money money

Must be funny

In the rich man's world

Money money money

Always sunny

In the rich man's world

money如此的令人向往,已经是在20世纪的70年代了,或者更早更早些时候,人们就发现金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金钱万万不能的真理。尤其当物质被大量生产出来,恋物狂们对金钱的热爱更是有恃无恐。但其实,金钱并非生来就如此大受追捧的。

欧洲13世纪以前的历史,被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一笔略过,说人家是黑暗的中世纪,搞得俺好好奇,究竟怎么个黑暗法捏?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笼罩在宗教的阴影之中,但是你不能就说人家黑暗啵,黑暗但是后来人家还资本主义叻,还工业革命,还三权分立,还帝国主义,还列强了捏,还能欺负你好百来年叻,还搞得你心理很大阴影捏,囧,额跑题了。

对于金钱,我们的态度一向暧昧,一边梦想着变成有钱人,一边BS有钱人。相比之下,那个被称作黑暗的中世纪,人们对待金钱的态度要坚决得多。在资本主义萌芽的13世纪之前,金钱是相当令人羞愧并且难以启齿的,教会告诉大众,金钱即魔鬼。并且创造性的运用了不同的地狱、魔鬼、上帝的惩罚等故事让人们对金钱望而却步。出于对死后世界的恐惧,人们不得不用忏悔来抑制欲望的萌生。而那些高利贷者们便首当其冲。在教会的权威下,只有能生产出直接产品的劳动才能使人直接进入天堂,用脑力获得收益,用金钱获得收益,凡是不能直接生产出可用物质的劳动都是不被允许的,都有死后下地狱的可能。直到13世纪,人们仍不认为货币是必要的,而是魔鬼的产物,或者是导致魔鬼产生的非正义之物。

然而13世纪后半页,脑力劳动的戒规逐渐被打破,教会开始软下来了。在教义上,高利贷者仍是被谴责和诅咒的角色,但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人人越来越离不开他们,再多警戒故事都阻止不了金币滚滚向前的潮流。对死后世界的恐惧逐渐被现世的欲望所取代。实际上,会不会也是因为人们开始发现仅仅通过忏悔也无法帮助自己从现世的苦难中解脱出来呢?金钱或者在此意义上说,是另一根救命稻草。

当然,虔诚的教徒们并未气馁,他们与高利贷者的欲念激烈的对抗者,编造各种恐怖的死亡异相和高利贷者悲惨的下场,比如高利贷者无故自燃,魔鬼如何带走高利贷者,试图阻止金钱欲念的泛滥。然而,这个时候,任何再有黏性、再有故事性的具体创意都无法抵挡高利贷者的热情了,死不悔改者越来越多。

上帝在金钱面前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尽管他来人家还没有认输。相对于狂热的宗教征服者(比如四处出征的十字军),高利贷者却可以安坐家中,尽享天伦,这更像是一种人性的回归。金钱此时此刻,实际上扮演了解放人性的角色。但是,舆论还是相当的可怕,不管那些高利贷者最后是否会受到宗教的审判与问责,强大的舆论攻击就足以给他们造成不小的精神压力,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创伤,以至噩梦连连,出现各种幻觉,用今天的话来说,大概就叫迫害妄想症了。

为了缓和上帝与魔鬼的关系,不过我想更多的是教会给自己的说辞找个台阶下,或许他们已经离不开高利贷者了,但是又碍于面子不好承认,于是,又创造性地造出了“炼狱”一词,夹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就像汉堡包中间夹着的牛肉馅,罪人必须在其中经受煎炸,而其美味程度,或曰救赎程度则取决于牛肉本身的质地(你有多少财产可供捐献)或厨师的用心程度(你的忏悔之心有多少诚心)。所有的炼狱只有一个出口:天堂,也就是说在进入者进入之前便予以定性为“可被救赎者”。更有趣的是,高利贷者的遗孀可以通过与罪人(高利贷丈夫)一起吃饭,并劝说他们归还财务,而使自己及丈夫获得救赎。奇怪就奇怪在于,一起吃的饭本身也是通过高利贷手段获得的吧,那么这样不就等于心安理得的享有高利贷者的财富了莫?这就有点像劝说妓女从良,却心安理得的嫖了她们一样。

这个法国的雅克老师最后得了个结论说,资本主义的启蒙者,就是高利贷者们……让他们在资本主义的门槛上踯蠋的,并不是尘世教会对于高利贷者的判决,而是恐惧。是对于地狱的,令人焦虑不安的恐惧。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结果了,金钱还是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