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上去非常遥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个叫比尔·波特的外国人,住在台湾翻译中国古代隐士们的诗歌《寒山诗》、《石屋山居诗》,他想知道当代是否还有隐士,台湾有人告诉他,中国大陆不仅没有隐士,隐士的传统也不复存在。他不愿接受这个论断,决定自己来看看。
他本想在全中国范围内寻访隐士,但资金有限,他把寻访集中在西安、终南山一带,在几年时间里,他孤身一人或者带着他的摄影师,在中国内陆深处跋山涉水,寻访的结果没有令他失望,他发现中国当代的隐士传统非但没有消失,而去还充满活力。中国的隐士虽历经社会动荡,但仍坚持修行,他想把这些告诉西方的修行者。于是有了这本《空谷幽兰》。
古代隐士
人生来孤独,大多数人在努力摆脱孤独,但总有些人钟情孤独。作者在序言中说他“总是被孤独吸引”。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人愿意住在深山老林里终老一生,吃很少的东西,住茅棚,穿破衣,“与时代脱节,却不与季节脱节”。他们远离尘寰,在高山上餐风食霞,最后身与物化,至多留下几句诗或几个仙方。
但隐士的动机常常被人质疑,这一方面可能是俗人总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别人,一方面可能是出了那么多伪隐士,他们入山的目的就是为了出山。最有名的莫过于“终南捷径”的说法,也有人讥笑诸葛亮这条卧龙一直在等刘备叫醒。
对隐士的怀疑没有停止,但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更多的是对隐士莫名的崇敬。隐士很容易得到当权者的赏识,隐居和从政就像硬币的两面,可以轻易地从这面翻到那面。有人隐居为了从政,有人从政之后隐居,有人隐居以躲避从政。
隐士的一生跟这对矛盾始终纠缠在一起。尧要让天下给许由,许由跑到河边洗耳;舜让天下给善卷,善卷隐入深山;老子留《道德经》,骑青牛出函谷关而去;孔子入世,有楚狂人风歌笑之;屈原放逐,不隐,宁葬身渔腹;以及陶渊明,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隐士,中途退出仕途,采菊东篱。
比尔·波特在介绍古代隐士的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典故和原文,为了让西方读者明白,他一般都会做一番解释,他解释的都是我们熟悉的东西,但是他的角度对我们来说非常新奇,比如对他来说“萨满”中国古代历史的关键词,大禹、启等都是萨满(巫师),屈原是萨满诗人,《山海经》是萨满山水指南,萨满在社会生活中丧失实权,演变成中国最早一批隐士。
当代隐士
中国古代隐士更大意义上指的是“知识分子型”隐士,或者是“文人型”隐士,隐居是出于政治操守或精神追求。比尔·波特在当代寻访到基本上是道教隐士和佛教隐士,与古代隐士的最大不同是,他们出于宗教目的隐居山林,隐居等于苦修。
比尔·波特说,他们都很清贫,但是他们的微笑,使他觉得他们是中国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他在福建天姥山探访到一位隐居在山洞里的老和尚,老和尚85岁,他年轻时梦到山神请他当山的保护神,他就搬到山洞里,一个人住了50年,弟子和当地村民给他带来生活必需品,以及每五年左右换一次的毯子和衣服。他问比尔·波特嘴里反复提到的“毛主席”是谁。
比尔·波特更多是在终南山里寻访,遇到了很多道士和和尚,还有一些尼师和道姑。他住在他们那里,或者和他们短暂交谈,他的摄影师拍下他们的照片。他们有的很老,有的还很年轻,有的住在寺庙里,有的住在自己搭的茅棚里,有的不认识字,有的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生,有点健谈,有的沉默。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他常常受到震动。
有位道长说,修道就像当胎儿,当我们在母亲体内时,看不见也听不到,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只是自己的感觉,等我们出生了,我们就能看就能听了。修道也是这样,我们的真身在假身里面,就像胎儿在母亲体内,我们的母亲就是我们的假身。除非我们把假身弃置一旁,否则真身不会出来。
比尔·波特听到了一些很深的道理,更多的是一些道家和佛家的入门知识,但可能他更需要的是一种在路上的感觉,一种精神。他寻访遇到的阻碍除了自然天堑,还有警察,警察怀疑他在搞间谍活动,他觉得他们像“北欧神话里的巨神”。
隐士天堂
古人把终南山视为最有力量的神祗的家,过去的历史学家认为,“终”的意思是“终结”,“南”的意思是“南方”,终南山是丝绸之路南面岔路沿线的系列山脉的东端,还有一种解释是,终南山包括昆仑山。但当代终南山是指西安南面40公里处的那座2600米高的山峰,和东西100公里之内的山脉。
终南山是隐士最初的去处,虽然有“终南捷径”之讥,但它仍然是“隐士的天堂”。人们不知道隐士的具体数目,但可能有几百几千个隐士隐居在终南山。这可能是因为终南山适宜的气候条件、山体环境,更可能是因为这座山的隐士传统,它像一个气场吸引着隐士。
比尔·波特把他寻访的主要精力放在终南山,寻访了各式各样的道观寺庙茅棚,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隐士,也遇到了终南山的风物:“山坡上开满了黄色的野花,草木葱茏,路几乎看不见了……向导时不时消失在灌木丛中,重新出来的时候,手上拿着各种各样的野果:中国鹅莓,比我曾经见过的所有猕猴桃都大……”像狗一样大的兔子,像闪电一样的夜鸟。
他的主要目的是隐士和寺庙建筑,但是他简单几句写下的途中风景,令人神往。作者的语言简洁、干净、准确,也拜译者明洁所赐,像的译笔像他的名字,隐居地的神秘和隐士的高洁,需要这样文字形神相融。
但是形式似乎又不那么重要,隐居地不必一定要在山里,隐士不必一定躲在山洞或茅棚里,比尔·波特在西安城里的卧龙寺遇到隐士。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从空谷幽兰到城市隐士,书随着一个逻辑上的结束而结束。
但隐士的精神未绝,是的,如果“大隐”不是遁词,再加上有一个足够大的冰箱,现代人完全可以隐居在城市的方形洞穴里,如果你真的想通了要做一个隐士,唯一可能打扰你的是居委会大妈和你的内心。
——《xx周刊》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4:05:0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7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