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纽约三部曲《保罗•奥斯特到底有多特别》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04:54
  • 78

因为暂时想不到别的赚钱的方式,最近有段时间,我想靠写书评混些零花钱,过后看自己写的那些玩意儿,正是自己以前一直讨厌的文风。言之无物、不知所云、空洞乏味,极尽赞美、装腔作势、刻版生硬、言不由衷。看来,只能玩玩,才能真情流露,别人看起来也舒服一些。

看过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普鲁斯特、纳博科夫、慕帕克之后,再看别的东西,都觉得分量不够,也许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吧。

今年很高兴的是看到了黑塞(《玻璃球游戏》、《荒原狼》)、科塔萨尔(《跳房子》、(纪德《人间食粮》),他们能成为大师,当然有他们的理由。我随时等着那些吓我一跳或者给我美的愉悦的家伙出现。

从比目鱼那里了解了不少保罗•奥斯特,听他说,他应该是个写得很特别的人,最近买了他的《纽约三部曲》、《神谕之夜》,看过之后,觉得是自己喜欢的那种类型,但还喜欢不到欣喜的程度,说到底,他还不是那种吓我一跳的人。那么保罗•奥斯特到底有多特别?先从《纽约三部曲》说起吧。

正象译者文敏在译后序里所说,保罗•奥斯特的作品深受博尔赫斯的影响,译后序里提到好几篇关于博尔赫斯的名作,但没有提到博尔赫斯一篇短而也很有名的名作《另一个人》,老年的博尔赫斯与年青时代的博尔赫斯的相遇,其实对于这样的迷思,中国人应该很熟悉,那就是庄生梦蝶,在我看来,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包括他的《神谕之夜》),是对《另一个人》的变奏和放大,虽然他有时梦到的蝴蝶也许是两只,或者三只,只不过他不象博尔赫斯那样沉迷,他略带困惑地游走在现实与那些迷思之间,他本人是,他的作品也是。他给他的小说披上侦探小说的外衣,只不过为了可读性。

《玻璃之城》、《幽灵》、《锁闭的房间》都有那么一个庄生、一只蝴蝶存在。在《玻璃之城》里是作家——学者,在《幽灵》里是侦探——作家,在《锁闭的房间》里是作家——作家,虽然带着不同的面具,虽然三部小说“故事情节”大相径庭,但我感觉它们其他说的是一回事,那就是“蝴蝶”差一点毁掉“庄生”的事。也许这就是保罗•奥斯特把它们作为《纽约三部曲》的原因?如果不是有意为之,那我要说,其实就是作为大家极力称赞的大师,保罗•奥斯特也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这其实也没有多丢脸,就是博尔赫斯这样的大师,其实也在不断地重复自己。

细心的读者很容易发现保罗•奥斯特的这种重复,也会发现其实保罗•奥斯特其实根本没有打算把这几本小说写成侦探或者悬疑小说。读过侦探小说的读者都知道,作为追踪者的“侦探”一般都智力超群,或者非常博学,保罗•奥斯特的这三部小说里,追踪者并不具备这些特点,相反被追踪者反倒是“卓超者”。他们象一个个黑洞,彻底改变了追踪者的生活轨迹,甚至让他们彻底迷失自己。这些卓越者都是出走之后的高更,在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完,并且决不回头,毁掉自己,毁掉别人也在所不惜。而作为寻常人的我们自己,因为做不到这些,才很容易被这样的角色所吸引,在他们的身上发现我们体会不到的生活的快意或者痛苦。

虽然略现重复,但我要说,保罗•奥斯特这几部小说写得非常引人入胜。但在小说文本的创新上,我个人觉得并没有什么很新鲜的东西,就是被别人一再称赞的“小说中的小说”、“故事中的故事”,也是他熟悉的那些作品玩过的东西,比如《一千零一夜》、《堂吉诃德》、以及博尔赫斯的一部分作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