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疯狂地爱上了屠格涅夫
说到他不得不说说他的北京,1950s正是他多产的时代,这个时候也正是俄国农奴制遭遇首次危机的时期。
经济不景气,自然精神世界也混乱。
屠格涅夫笔下的人物也是如此,要么消极厌世,四处流浪,要么愤世嫉俗,怀疑一切,但在这背后,最最美好的还是父子之间的亲情,人世间美好的爱情。
有人说三岁一个代沟,相差二三十岁的父子之间,看来代沟是不可避免的了。
阿尔卡狄有着善良、温和的父亲,他虽然生于贵胄,贵为农场主,年龄已高,但从来没有任何张扬和骄傲,为了减少和儿子之间的的代沟,尼克拉•彼得罗维奇到大学的课堂上去听课,看那些看不懂的物理、天文,他喜欢大提琴,爱好普希金的诗,对所有的人和事都有着谦卑的态度和美好的期待,他在妻子死后一直与哥哥巴威尔•彼得罗维奇一起生活,在别人眼里巴威尔•彼得罗维奇的贵族骄傲让所有人压抑,但他不以为是。
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阿尔卡狄骨子里也是和父亲一样的人。
但他毕竟年轻,又在莫斯科大学里接受过很好的教育,受到学医的朋友巴扎罗夫的虚无主义的影响,开始愤世嫉俗、成了思想上怀疑一切,破坏一切的现代“愤青”。
这里提到一个关键人物巴扎罗夫,他自称虚无主义者,虚无主义者的本质便是自我中心,怀疑一切,破坏一切。在他眼里,没有什么是对的,没有什么是可以通向正确的,他有着雄心壮志和勃勃野心,不把所有人放在眼里,不把世界放在眼里。这引起了彼得罗维奇兄弟,尤其是巴威尔•彼得罗维奇的愤怒。
但巴扎罗夫受到军医父亲的影响,热爱医学,在他眼里唯有自然规律是永恒的。巴扎罗夫的父母也是非常善良的农奴主,特别是母亲,简直是典型的封建制度下神经兮兮的“内人”。巴扎罗夫讨厌他们的腐朽和对儿子一味的骄傲和纵容,离家三年后回来在家呆了不到三天就离去。
促使他离开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爱上了一个贵夫人寡妇安娜•谢尔盖耶夫娜,对于这种完全自由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来讲,居然会爱上别人,是一件非常痛苦和懊恼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已经见不得美好的事物;恰巧安娜•谢尔盖耶夫娜也是这样的人,于是他们的所谓爱情,还没开始就被自己腰斩了。
在这个过程中,阿尔卡狄从不成熟的对巴扎罗夫的盲目崇拜和对安娜•谢尔盖耶夫娜的狂热恋情中慢慢走出来,在读书和交流中发现真实的自己,并爱上了安娜•谢尔盖耶夫娜的妹妹卡契亚,并最终走入幸福的婚姻。
巴扎罗夫的混乱并没有到此结束,他在阿尔卡狄家里居然慌乱中吻了阿尔卡狄爸爸新的未婚妻,这激起了巴威尔•彼得罗维奇的愤怒并与之决斗,虽然最终巴威尔•彼得罗维奇在决斗中受了枪伤但巴扎罗夫不得不离开阿尔卡狄家并回到自己的故乡,并在回去的路上看了看安娜,两人最终无语结束。。。。。
巴扎罗夫在乡间的生活中慢慢发现了生活的乐趣,但是却在一次外出治疗中不小心感染了传染病最终死去,虽然他的行为有所收敛但是骨子里仍然是虚无,在他临死之前的清醒时刻见到了安娜,才发现两个人一点都不爱对方,这也加剧了他的痛苦和死亡。。。
故事在阿尔卡狄和卡契亚、尼克拉和新婚妻子及儿子的幸福生活、巴威尔重新找回贵族式的骄傲以及巴扎罗夫凄凉的坟墓和父母凄凉的相守中结束。
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有几个感慨
年轻时代的狂野,最终都会回归。记得消费心理学上课的时候施俊奇老师讲自己的爱情故事,在30岁之前父母都怀疑自己能否长大,年轻的时候追星、什么潮流做什么,结果结婚了过了而立之年什么都回归本分了,不再泡吧蹦迪,不再追赶潮流。所以看到媒体上对70后,80s和90s的评论,其实没有必要,每一代成长起来,自会挑起社会的大梁。但这种成熟是一种顿悟,不是以年龄或是否结婚为分界线的,有人很早就知道了,如阿尔卡狄,可有人到死还没有明白,如巴扎罗夫。
无论我们是多么听话或者多么不羁的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宝贝,家永远是港湾,所以,哪天懂得你的父母了,真的愿意为了一家的幸福放弃自己很多年少疯狂的梦想了,那么你就成熟了。
当然,父母也不能一味溺爱和指望孩子,真正能陪伴你走完一生的,是年轻时代白头到老或者半路偶遇愿意一起相扶到老的伴侣,当然有人一辈子也不会遇上,如果遇到了就好好珍惜,如果遇不到,就真心等待努力寻找吧。
最后一点,家和万事兴,祝大家家庭幸福,爱情甜蜜。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3:58:55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6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