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记忆的群岛《在记忆群岛上偶拾的记忆》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58:17
  • 62

在书店架子上拿下这本书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保罗•安德鲁是谁,亦从未通过任何渠道了解过关于这本书的任何一点讯息,吸引我的首先是这书名——《记忆的群岛》,我没有能力使你相信这五个字的组合究竟有怎样巨大的魅力,单只是觉得,每一个人对于文字、词组的敏感点不尽相同,而这个组合,刚刚好就精准的投射在我的敏感点上。

近来常常会不由自主的将周遭一件随意的物品、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在脑海里抽化为具有某种意象特征的非常虚幻的概念。譬如超市水果摊上那种品名叫“青蛇”的颜色青翠的苹果,当我第一次在水果摊前看到它的时候,内心就像被一把无形的小锤子警醒式的敲击了一下,一种无法言说的潜意识在召唤我走近并且观察它们。皮色光滑青透,形状轻盈匀称,刚刚好可以用两只手完好的包裹起来。口腔里开始不自觉地分泌唾液,因为那种翠翠的青色给你最直接的感受便是“酸”,即使知道事实上并非如此,感觉也依旧迟钝笨拙地停留在“酸”的印象里,无法更改。在超市柔和的日光灯的照耀下,排列整齐的青苹果散发出一种如瓷器般柔滑洁净的光芒,伴着那鲜嫩的青色,这一幕在我脑袋里抽化为一系列与“青春”有关的词组,“青涩、纯真、干净、耀眼、生命力......”,于是在此时,青苹果成为代表“青春”的一种意象。

记忆,这个词在我的感觉里是一种已成过去的,呈零散状,无法捕捉的状态。群岛,运用我的抽象思维,它应该是星星点点、漂浮、不安定。你可以看到,“记忆”和“群岛”这原本连个毫不相干的词语,当它们被抽化出来的时候,竟然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同样是一种散乱无序的分布,同样给人一种不确定无法抓牢的空虚感。因此,当“记忆”、“群岛”这两个词语同时出现,并最终体现为《记忆的群岛》这一书名,它暗中所拥有的那种完美默契的相协性,即是一种最致命的吸引力,毫无疑问,我正是被这股吸引力攫住的。

下决心要买下这本书不过是快速浏览之后十几秒的事情,好友接过书很随意的翻看并念出文中的一些词句:“我头痛......”,“疼痛......”。她顾念我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抑郁的心情,脸上露出不悦的表情,颇为反对地说:“你能不能别看这种书啊?我们买点开心的看不行吗?”我不知道该如何将我在这十几秒内对这本书形成的第一印象讲给她听,并且我还没来得及整理思绪和语言可以准确表达我的想法,于是内心茫然了几秒之后,只对她说:“哎呀,你不懂啦!反正我要买。”

我并不预备在这里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怎样的分析和解读,而且它本身也没什么可分析和解读的。一本关于冥想、思维流动的书,它的内容可能荒诞、晦涩、毫无共性的事情被连缀在一起,上一段和下一段之间,甚至这一句和下一句之间,不存在我们以为非常必要的连续性。因此,我得承认,它的确很难读,而且很难读懂。但我以为这只是作者本人思维运动的痕迹展示,完全没有必要追求读懂的效果。我们需要的是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清晰的感受到文字背后作者思考以及行文的方式,并且能使这种方式给我自己一点小小的启迪。

我很惊讶和佩服作者可以将那些散乱的就像沙漠里细小的沙尘一样,数量庞大但又微小的根本捡拾不起来的一个意念,一次幻想、一种思考,我是说那种处于人类思维边缘的超脱于我们每天正常的主流意识大脑活动以外的,天马行空,毫无章法,并且近乎精神病态的脑海中一丝一缕的波动,都能够清晰的捕捉并加以描述,那是需要多么敏锐的感觉,多么深厚的功力!

相信大多数的中国人与我一样,对保罗•安德鲁的作家身份并不熟知,但若提及他的另一个身份——建筑师,随便说出一个他在中国设计的建筑,便立即不会觉得陌生了。他设计了“海鸥”般展翅欲飞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有“白莲花般美感”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还有最近也应当是最著名的位于长安街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前两者我还无缘得见,后者倒是在2007 上半年见过好多次。也只能说是见过,当时剧院还没有竣工,沿绕其周围的是长长的蓝色围栏,我也只是在多次路过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被它巨大的银色弧形穹顶所吸引。观察最仔细的一次,也只是站在长安街地铁入口的台阶上越过围栏向里张望。那时春天刚刚到来,建筑基本上已经成形,就外部来说,主要的工作大概只是剧院周围广场的修缮布置,工地上一片杂乱,到处是翻挖出来的黄色泥土,仅有的几棵小树顶着稀疏的冠。总之并没有带给我震撼或者惊叹的感觉。

读他的文字,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热爱思考,并且十分有想法的人。他可以抓住许多易被人忽略的因素作为入口进行思考,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灵光一闪别人无从把握的东西。这是创新的起始,是一个鲜明的异质特征。但这种异质又不是完全超脱于他人的思维,我是说那些无从把握的东西,只是无从把握而已,不代表从未出现或思考过。那些每天处于我们思维边缘的自己无法把握和观察的思考,它们在我们的脑海里游走、冲撞、交汇、融合、演变,但却始终无法顺利的找到一个切口将它牵引出来,于是太多太多的思考后来都被我们遗忘了。敏感的艺术家们却可以精准地抓住那些珍贵抽象的灵感,于是当一部作品问世,一件艺术品出炉,很多时候都会让你如此的欣喜和欣赏,无疑它叩击到了你心底自己都无法把握但却真实存在的东西。好比安妮宝贝的文字,好多时候都让你觉得“根本描写的就是我的感受”,但你只是抓不住并且写不出而已。对于一位如保罗•安德鲁一样的艺术家来说,这种异于常人又能在常人那里得到共鸣的本领,我以为可以说是艺术家的生命。

我毫不怀疑出自名家的“国家大剧院”一定有其特殊的建筑成就和艺术美感,但在我这个门外汉的眼里,也只能得出“恢宏、别致”这类浅显的结论,或者如果走进了能够得到更多的看法也不得而知。重要的是,我有我自己的想法,觉得既然是“中国国家大剧院”,我更倾向于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的工艺,至少我自己更喜欢那样。

事实上说,其实我并不是很沉迷这本书,频繁的离家、回校让我总是读了一点就放下,回来再继续读,同时也在阅读其他的书,读至今日,其实还没有读完。心情本来也够浮躁,读这样晦涩艰深的书,某种程度上说,实在是一种折磨。但是亦从不后悔买下它,我在前面说过,学习作者如何抓住那些飘渺的思维火花比单纯的阅读文字还要有意义的多。

我开始思考自身的许多事情,比如反复思索清晨醒来与再次进入睡眠之间的那段时间,总觉得那是一段很奇妙的时光。我妈妈在上班前推开我的房门,交待一些这个上午我应该做好的事情,我在那样的状况中忽然醒来,觉得自己非常清醒,好像她说给我的每件事情都已经好好的记着。因此在她走后内心安然的再度躺好,当然不可能立即就进入新的睡眠,于是大脑一边带着欲睡的昏沉一边就活跃起来了,那就是一段冥想的时光,梦境和遐想混杂在一起,常常离奇、意外、美妙的让我吃惊。但是新的睡眠很快来临,当再次醒来的时候,许多时候我已经记不起那场冥想的内容。我都还能记得昨夜睡前想过的事情,只是记不起距我这样近的那段时光里的思考。甚至于我母亲交待给我的事情,都想不起来了,或者模模糊糊的有点印象。我常常需要在起床之后再打电话给她重新询问或者确认,可是那些冥想就真的丢失掉了。为此我常觉得不安和困惑,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在小时就发现了一个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常常想不起来我刚刚吃过什么。我会记得许久之前某个人的一句话、一张笑脸、一个别人不曾注意到的细节,可就是对这样一件看来毫无难度的事情没有记忆力。大人们喜欢逗小孩时问:“早饭吃了什么呀?”别人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出来,可是我竟然不行。至少要反应几秒钟之后才答得上来,并且在很多时候由于紧张的心情甚至会回答错误。在这个方面表现出的迟钝和笨拙曾经让家人大为恼火,“这种事情还用想吗?你吃了什么就说什么,有什么好想的?”可是,当别人问出口的一瞬间,我是真的想不起来。记得大约九、十岁的年纪,我甚至为这一件事形成了恐惧心理,每天吃完饭都要强迫自己记住刚刚吃了什么,并且反复记诵,以求能在别人问出的瞬间就回答上来,避免其他小朋友和他们爸爸妈妈的耻笑。

想来人的记忆,思维,真的是一种非常玄妙的东西,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并且因为怎样的缘由,开始注意一些非常不起眼但我总觉得有某种象征的物品,比如前面所说的“青苹果”。最近做到一个很奇特的梦,梦到我寄居在一户人家里,每一次我在进入位于二楼的房间之前,楼梯口都是同样的一幅场景,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一个小男孩玩飞镖游戏,当梦境的画面展示在我面前,父亲正中挂在对面墙壁上靶盘的红心,小男孩高兴地欢呼雀跃,永远都是如此。我在醒来之后试着认为这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梦境,但根本不是,虽然每一次我都从这一场景进入梦境,可那之后发生的故事根本一点不相同,这绝不是一个重复的梦,重复的是梦里的时空,也就是说我在同一个时空的不断重复里,经历了完全不一样的事情。

我总觉得,当你的梦里反复多次的出现一个物品,一副场景,那一定是集合了某种意象,它可能代表着你内心从未发掘过但却真实存在某种恐惧、渴盼,或者是其它。我很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所以费神去思考。我知道,有这样的想法并且为梦里出现过的一只苹果,一副场景如此大伤脑筋,看起来实在很神经质,可是我没法阻止自己不去想,不去思考。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实在不能算是一篇书评,我只是通过读一本书的感悟将存留在我脑海中的一些平常找不到宣泄口的,区别与我可以轻易描述出的生活琐事,内容有些深奥让我不好把握的想法顺理成章地牵引出来,我想这是读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顺带说,译者董强的文字功底看来相当深厚,不然实在很难想象将这样一本艰深晦涩的书翻译的如此到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