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前面豆友的建议不太一样,我认为读这本书可以从第二章开始,读完最后一章后再读第一章。由于初读第一章的拖沓和不知所云,我差点放弃了这本有趣而充满智慧火花的小书。
读完提笔想为它补充点个人感悟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够精彩了,不需再多说什么,在旅行中我们想看到什么?能看到什么?是什么不断引诱着我们走出家门,走向那些耳熟能详的目的地,或者是陌生的所在?已经说得够清楚,看完各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了。也许看完这些段落会打消你看这本书的念头,但还是先摘出来吧:
在到达向往中的目的地后,作者因酒店房间的一些细节不令人满意而引发了不快,结果“仅仅是一次发怒,居然让我们不再能够享受整个酒店的所有迷人之处。如果我们对这怒气的威力感到惊讶,那是因为我们曾经误解了影响我们情绪的关键因素。……天空的状态和我们所居住的建筑物的外表决不能凭它们自身的力量保证让我们畅享快乐,或倍感凄然。……构成幸福的关键因素并非是物质的或审美的,而永远是心理上的。”(P25)
在任何地方,实际的经历往往是,我们所想见到的总是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现实场景中变得平庸和黯淡,因为我们焦虑将来而不能专注于现在,而且我们对美的欣赏还受制于复杂的物质需要和心理欲求。(P26)
旅游的意义之一在于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摆脱日常的生活,“旅馆的房间同样为我们提供了摆脱思维定势的机会。……这全然陌生的环境能促使我们从一个新的高度来省察我们的生活。这高度,势我们在家中,为日常琐事所烦扰时所不能达到的。”(P59)
如果我们在加油站,还有汽车旅馆等地方发现了生活的诗意,如果我们为机场和火车车厢所吸引,其原因也许是我们明确地感觉到这些偏僻孤立的地方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场景,使我们能暂时摆脱因循僵滞的日常生活中难以改易的种种自私的安逸、种种陋习和拘囿,不管他们在设计上是如何的不完美、不舒适,在色彩上是如何的不含蓄,在灯光上是如何的不柔和。(P62)
我们在异域发现的异国情调可能就是我们在本国苦求而不得的东西。(P76)
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正如缺乏一条链子将珠子串成项链一样,我们所接纳的新讯息会变得毫无价值,并且散乱无章。这种危险因为地理原因而进一步加剧。同座城市中的建筑物或纪念碑可能不过咫尺之遥,然而鉴赏它们所需具备的能力却有天渊之别。(P119)
人们为什么对大自然造就的高山、大河、沙漠等奇景趋之若骛,因为“如果这个世界不公平,或让人无法理解,那么壮阔的景致会提示我们,世间本来就是如此,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宇宙的力量可以移山倒海,而人类不过是小小的玩偶。从壮阔的山河中去了悟自身的局限是十分有效的,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在日常生活的流变中感到焦虑和愤怒。不只是自然违抗我们,就连生活本身也是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自然界中广阔的空间却最充满善意和敬意地提示了我们所有超越我们的事物。如果我们用更长的时间与它们相伴,它们会帮助我们心服口服地接受那些无法理解而又令人苦恼的事情,并接受我们最终将化为尘土这一事实。”(P173)
作者引用致力于探索美及对美的拥有的英国艺术家约翰罗斯金的话总结了在旅行中如何拥有美,“首先,美是由许多复杂因素组合而成,对人的心理和视觉产生冲击;第二,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就是对美作出反应并且渴望拥有它;第三,这种渴望拥有的欲望比较低级的表现形式,包括买纪念品和地毯的渴望,将一个人的名字刻在柱子上的渴望和拍照的渴望;第四,只有一种办法可以正确地拥有美,那就是通过理解美,并通过使我们敏感于那些促成美的因素(心理上的和视觉上的)而达到对美的拥有。最后,追求这种敏锐理解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尝试通过艺术,通过书写或绘画来描绘美丽的地方,而不考虑我们是否具有这样的才华。”(P212)
承上,“对于一片景色真正的拥有,实质是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注意到各种元素并且了解它们的结构。只要将眼睛睁开,我们就能见到许多美景,但是这份美在记忆中存留多久却要依赖于我们领悟它的用心的程度。”(P218)
足迹遍布南美洲海岸线和内陆15000公里的德国探险家洪堡总结自己的旅行的动机:“我被一种不确定的渴望所激励,这种渴望就是从一种令人厌倦的日常生活转向一个奇妙的世界”。作者认为,“正是这种对立的关系,即“令人厌倦的日常生活”与“奇异的世界”相对的关系,引起了德梅伊斯特的兴趣,他乐于为这两个世界重新划出精妙的界限。……尼采读了德梅伊斯特的著作并大加赞赏(他自己也是一个老在斗室打转的人),他曾发表如下感想:“有些人知道如何利用它们的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经验,使自己成为沃土,在这片沃土上每年能结出三次果实,而其他一些人(为数众多)则只会逐命运之流,逐时代和国家变幻之流,就像一个软木塞一样在上面漂来漂去。当我们观察到这一切后,我们会把人分为两类:一种人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另一种人则是化神奇为腐朽,绝大部分人是后者,前者则为数寥寥。”……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P243)
我们一次次走出家门,走向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地方,既是我们在自然中放逐自我的旅程,也是我们求之于外在之物回归自我的旅程。所以,旅行不必“行”,作者讲的其实是对美的探求,是生活之道。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3:57:0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6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