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对传统中国或曰中国传统的关注逐渐升温,其中,古代美术及工艺美术无疑是引人注目的部分。关于它们的出版物可谓不少,其水平则随作者、编辑等的因素而参差不齐,优秀者,文图皆美,两相得宜,读来令人受益匪浅;低劣者,或仅流于对具体(工艺)美术作品表面化的描述和简介,或连基本的(工艺)美术历史常识都不完备,其误导之恶果可想而知。
《天工开物:古代工艺美术》无疑是这类出版物中的翘楚。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大家小书,页码无多,但内容丰厚。对于专业的研究、学习者来说,“薄书厚读”,可以从中汲取滋养;而对于普通读者,这部书因完全避免了一般学术专著所共有的高高在上的弊病,故可以让人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进行“悦读”。
既然是关于工艺美术的著作,则插图是必不可少的,本书精心选配了相关彩图170余幅,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说明问题。如“窑变”,这是一种始于宋代钧窑的陶瓷釉色装饰,其流风遗韵远及明清,但这一重要色釉仅凭文字描述显然不够直观,作者于此选配了一幅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读者借图即可知何为窑变。此外,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中的插图不仅带有图片名称,而且还有其他附加信息,而作者的态度、观点甚至学养等于此亦可见一斑。如上文所言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除标注名称外,还带有解释性说明:“……此器或与海棠式盆托配套使用”,对这一器皿的使用方式进行了介绍。另如对著名的长信宫灯,图注说明为:“单管、底有孔。对气流流通,单管不及双管,且底部有孔,不能贮水,故此作虽最著名,但不及其他灯适用。”对工艺美术而言,除少数纯粹的玩赏之作外,“适用”无疑是其最根本的原则。再如一件磁州窑罐,图注说:“民窑典雅如此,宋人素养之高可以想象。”作者对宋代社会文化水平的评价流露无遗。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书末附有详细的插图目录,以表格形式对引用器物所属的时代、尺寸、出土时间地点以及现藏地等均一一列载。对工艺美术品而言,其造型、装饰等与时代关系极其密切,若不知确切时代,对一器物何以如此难免理解不够,而在实际使用中,尺寸大小又与适用紧密相关,尺寸不明,其具体使用状况也难以明了。作者所附此表虽费工不少,然其重要价值却是不言而喻。本书还有一颇具特色之处,即文中不时会有一些以小提示形式出现的相关名词的解释,使读者避免了因对一些名词概念不甚了了而影响“悦读”的尴尬。
工艺美术在中国虽长期不受重视,但因切关日用,故其一刻不停地在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便利人们的生活,又于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还体现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好尚与文化水平。大致来说,工艺美术可分为实用型和欣赏型两种,但是,在实用与欣赏之间,其界限从来就不甚明显,日用品包含审美的因素,许多欣赏品同时也适于日用,仅用于欣赏者固然有之,只考虑使用而完全无视美感者则近乎罕见,其原因极其简单,有谁愿意使用不美甚至丑陋的物品呢?除要考虑美的因素而外,影响或说制约工艺美术的还有适用、材料、技术以及时代风尚等,适用前已说过,材料与技术则在相互影响之中又影响着工艺美术的发展,新材料会催生新技术,新技术又会令“旧”材料绽放异彩,而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会影响着工艺美术的面貌。时代不同,社会审美风尚也会变化,前一时代的流行在后一时代或许会成为明日黄花,这种变迁对工艺美术的影响自然意义重大。
对待工艺美术,人们常犯的毛病是就事论事,但事实上,由于其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故将之单纯化显然有违事理,而只有将它们放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才能透彻理解工艺美术现象。通读本书,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的脉络,亦可以借由一件件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对中国古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认识,这一点,是大多数这类图书所欠缺的。
明代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这一命题发明了其师王守仁(王阳明)“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思想,更进一步地提出圣人之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阅读本书,你会发现,日常生活中不光包含着圣人思想,也包括有工艺美术之为工艺美术的“先天未画之道”。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3:54:2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6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