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Einmal ist keinmal》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53:31
  • 79

评论一部小说比写小说本身容易多了,而且可以消磨时间,所以我尤其热衷于做此事。特别是,一边听着Romance一边吃着黑巧克力的时候。如果是在四年之前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大概会半途而废。而时至今日,却在思考的同时感受到强烈的共鸣。内心的某种激情被唤醒了,平凡的个人经验经过了这一共鸣的渲染之后,似乎变得感人起来。

哲学小说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他力图把哲理和小说的叙事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是一种有序的、温和的糅杂。例如在第一章《轻与重》,托马斯和院长的对话之后,忽然由贝多芬的Ja 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引入了一段哲学思考,“同巴门尼德不同,贝多芬似乎将重当作某种正面的东西,细加掂量的决断与命运之声联系在一起;重、必然和价值是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就像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样。”

但是和纯粹的哲学论述又有所不同,昆德拉小说中的哲理是带有假设性的,每一段哲学思考都和某个特定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否则将会没有任何意义。这使得《生命之轻》中的哲学不再严肃,而带有游戏和调侃的味道。

又如,在《不解之词》的几个部分中,弗兰兹和萨比娜在词语的理解上有巨大的鸿沟,女人、忠诚与背叛、音乐、光明与黑暗、游行、纽约之美、萨比娜的祖国、墓地、阿姆斯特丹古教堂、力量、活在真实里。以光明和黑暗为例,萨比娜认为活着意味着观看,视觉受让人什么也看不见的强光与完全黑暗双重边界的限制,极端主义标志着生命终极。而对弗兰兹而言,黑暗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所在的无限,“凡寻求无限者,只需闭上双眼。”

鸿沟的存在是因为有一条无法两次踏入的“语义之河:同一个事物每次激发出不同的含义,但这含义中回响着之前曾有的所有含义……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才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生命乐章业已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章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韵律之美

《生命之轻》在叙事手法和结构上都经过了巧妙的构思,不是简单的单线或多线式结构,而是模拟了音乐上的复调(引自《小说的艺术》),在小说中就表现为多个异质元素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同时进展。比如在第五章中,托马斯和儿子关于在请愿书上签名的描述、捷克人的历史、托马斯对永恒轮回的思考、托马斯站在窗边思考的形象,实际上都指向了同一个主题——“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与错”,“波希米亚和欧洲的历史是两张草图,出自命中注定无法拥有生死经验的人类之笔。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逝的东西。”

《生命之轻》具有交响乐般的节奏感,一共七章,基本符合激扬和舒缓相交错的原则。短促而分节多的是急板,缓和而分节少的是慢板,既表现了一定的感情和氛围,又形成了结构之美。读来时而错觉自己身处宁静温柔的大海,时而又惊觉滑行在湍急险恶的河流中。而这样的韵律之美得益于昆德拉年轻时对音乐的迷恋,他的每一本小说几乎都具有音乐式的数学结构。有趣的是,他曾经为钢琴、中提琴、单簧管和打击乐器四种异质乐器作了一支曲,也分为七部分。绝妙的巧合!

最后两个章节,《伟大的进军》(46页分为27节)和《卡列宁的微笑》(36页分为7节)分别是激昂的政治讽刺和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卡列宁式的微笑》虽然以欢快的场景结尾,读者却因为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以萨比娜的视角知道了托马斯和特雷莎的死,更加忧伤惆怅。然而小说却可以创造永恒轮回,就如同《赎罪》里的女作家重新为姐姐构筑了一个幸福的结局。

媚俗和田园牧歌

媚俗是一切极权者的美学理想,他们用心灵的专制统领人类情感,并以“博爱”的微笑注视着世界。他们的宣言是一种激发媚俗的工具,“伟大的进军”是一种政治媚俗,但这个由医生、教授、律师、记者、明星组成的队伍终于到达代表了边界的墙时,“伟大的进军”就止步于此了。“尽管世界冷漠,伟大的进军仍在继续,它变得激奋狂热起来:昨日反对美国占领越南,近日反对越军占领柬埔寨;昨日支持以色列,近日支持巴基斯坦……但每次反对的是一方的屠杀,支持的是另一方的屠杀。”

即使意识到滑稽可笑,但是别无选择。“他惟有一种选择,要么演习,要么什么也不干。在某些情况下,人注定要演戏。”也许这就是问题的解决办法。而卡列宁式的微笑却恰恰与媚俗相反,在死亡面前,媚俗的屏风不得不被掀开。于是卡列宁的微笑成为了最后的安慰。

一只狗能够激起特雷莎一种快乐的温情,是因为它不需要承受人的烦恼,轻与重、生与死、灵与肉。就如同亚当一样,当它凝视镜子,并未认出里面就是自己。换言之,“它从未被逐出伊甸园”。原罪将人类抛出了一切在已知事物中间循环移动的伊甸园,抛向了虚空的未知世界。“但我们身上还有一根细线将我们与那遥远的、雾蒙蒙的伊甸园相连。”对于田园牧歌的向往,皆是源于此。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