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你如此需要安慰《没有安慰性的对话》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53:23
  • 82

要不是看在书的基点是建立在承认差异和多元上,认为人完全有理由按自己的愿望去生活,我是很想给“很差”评价的。

分析对话都差强人意。

1、性取向的对错问题。

这个问题上,作者的立论依据很噎人。

作者的立论依据主要有两点。

第一,花很大的篇幅列举各个时期各个地域存在同性恋这一现象得出结论“同性恋现象是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模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来证明实在显得支撑力不足。如果仅仅因为存在历史悠久就是对的,那蓄奴、专制等现象该如何?如果仅仅因为很多地域出现或者出现过就是对的,那现在非洲还有地方存有割礼等的现象呢?何况作者为了证明同性恋是普遍现象而列举的例子让我很有抵触心理,玛雅的“***”、古希腊的“爱者”、古罗马的“***”、封建时代日本的佛教徒间的***传统、英法历史上的“男娼”、澳大利亚的“少年妻子”、我国古代的“狎昵娈童”“男宠”“相公”……那些,算是同性恋么?!

第二,认为“无论如何,'爱'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在我看来,它不论发生在什么样的人之间(无论是同性异性、年老年轻、婚内婚外、两人还是多人),都是美好的,都是一种不可多得因而值得珍视也是值得尊重的人类体验。虽然当事人有时不得不为了其他的价值牺牲爱,就像《廊桥遗梦》里的女主人公为了家庭价值牺牲爱那样,爱本身是没有罪的。如果一桩爱情发生了,它就是发生了,它不仅不应当因为任何原因受责备,而且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肯定是美的。”按作者的说法,可以得出同性恋是对的这一结论。姑且不论这个“因”和“果”是不是有推导关系,单就作者表述的这种审美我选择保留态度。

从性取向“是人的权利”这点深入下去阐述“没有什么对错之分”这一观点不是更有说服力么?

2、该怎么办的问题。

这个问题上,作者的阐述不像前一类问题一样洋洋洒洒长篇巨论,基本都是一两句话,显得空洞。

“你的出路就是听从心灵的安排”,“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够从与同性的关系中得到快乐,就不必畏惧社会和家庭的压力,继续与他好下去。”“同性恋者应当更多发出自己的声音,使这声音强大到异性恋霸权的社会不能忽视的程度。”

对于已婚且有孩子的同性恋者的建议是,“如果他选择把家庭价值放在个人快乐之上,那就继续维持婚姻关系,做个好丈夫、好父亲,或者好妻子、好母亲;如果他选择把个人快乐放在家庭价值之上,那就与异性配偶离婚,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和快乐。”

对于犹豫是否要表达的建议是,“由于害怕被她拒绝就把自己对她的爱埋藏在心里,我认为这样做太胆怯了。你还能比现在的处境更多地失去什么呢?你已经在忍受失去她的痛苦了,为什么不试试你的运气呢?也许她能够接受你的爱呢。虽然有很多人围着她转,虽然她不缺少爱,但是你的爱也许正是她在等待的爱呢。”

有这么简单吗?这是一个专家的专业对话吗?窃以为对于一个少数群体而言,但在现实社会中要表达出自己的声音,需要考虑的方面绝对要多得多,尽管同异性恋比显得不公平。

如果这样的对话是安慰,这安慰不要也罢。

另,书中有些观点的引论还是值得了解的。

比如,文化建构论者认为同性恋是一个形容词而非名词。如果说它是名词,那么它是用来指称一个具有特殊性取向的人群;如果说它是形容词,那么它就是用来描述一种行为,人人都可以有此类行为。名词指称一种身分;而形容词只是一种状态、行为。

美国女同性恋女权主义者葛尔·罗宾表达过这样一种观点:在性的问题上不应分等级,认为长期关系一定高于短期关系,忠实的一对一的关系一定高于多性伴。人们有权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