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基地《重读》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51:14
  • 64

第一次读是在高中二年级,《科幻世界》译文版。好像是《基地》和《第二基地》一起读的,有点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读得很着迷。并且为一个叫做心理史学的名词感到震撼。我当时认为就算现在没有这个学科以后也一定会有的,因为这看起来是一种可行的有重要意义的综合性社会学科。如果真的可能会有这样的学科,也当是有哈里·谢顿这样先知般的人物来创建,并且顺便预言未来的社会发展走向。

这心理史学是借用了物理中的“气体分子动力学”:不能估计每个分子的运动,但能计算出整体式膨胀还是收缩。我现在的社会学只是很浅薄,所以不知道这样的研究方向在以前或者现在的研究中有没有出现过,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状态。

除此之外,川陀这个将行星表面全部发展成一个大都市的意象也给当时的我很深刻的印象。钢铁都市蔓延整个星球,普通的民众有很多终其一生都在地底工作,看到天空都会惊叫出声。

《基地》中出场了三位英雄,哈里谢顿,整个基地计划的策划人。赛佛哈定,第一次危机的解决者。侯伯马洛,第二次危机的解决者。

心理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正如气体分子动力学无法预测单一分子的运动一样,无法预测某一个意志的行为。而基地这本书引领主线索的就是三个比较特别的空气分子。他们在大趋势已经基本形成的情况下踢了临门一脚。他们既是谢顿学说的应验,又是作为英雄人物出现。

这时我就有个疑问,如果这些关键分子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会有怎样的后果呢?难道每个英雄都是像人民所需要的那样行动么?

所以接下来的故事里面我们看到这样一个计算之外的特别因子,骡子。

大师的作品是否都是这样吧?也许你读的时候心里会有很多疑问,但是都会有答案,而且还有一条无法抗拒的主线勾引着你往下读。

下一本:《基地与帝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