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今朝风日好《所思在细节》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47:09
  • 41

当初大家都去社里的图书馆淘鹿桥的未央歌,总是未果,直到小C终于借回来,仿佛得到宝贝一般,黄山书社,繁体字版,石青色封面,厚厚一大本。小C读了许久,才终于勉强读完,据说中间是有几章就那么跳过的,因为“实在是没有意思”。却对我说,我想你会喜欢,这种细节大于情节的东西。

细节,情节,想想,只是默然。到底是年轻,热辣的生命总要有够张扬才是刺激,才算并没有白来过,所以扶摇直上甚或急转而下,再加上中间的沟沟坎坎、峰回路转,总要有成王败寇,不是英雄便是枭雄,才可谓之情节,带来足够壮丽的或悲或喜或怒方才是好。而我承受不了,多数时候只愿躲过大起大落的沉浮,静静的,才能安心,才觉得安然,往好了说去,是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往差了说去,可作董桥讲乱世文章的反面典型,小气地怨,纤弱地愁,如何发愤如何壮大那大概只是更年轻的人的事情。

中午在地铁里看董桥的今朝风日好,其中收录了一篇叫文人书信,里面有说,“赵清阁和老舍的情缘,我从他们各自的亲友口中听了零星故事,大家向来怜惜赵先生够委屈,怜惜老舍够凄楚,都不忍心多说多写。”寥寥数语,却不忍卒读,人心那么往下一沉,直沉到碧潭深渊,触到底总是凄凄寒意。写书人不忍多说多写,读书人亦不忍妄想妄听。

读大学的时候最喜老舍,曾经把人民文学出的一整套纪念版都细细看过,想不到文字那样醇厚又佻达灵巧的人,在梁实秋笔下却如此苦情——梁在雅舍忆旧里写他,原文已记不太清楚,意象却非常明了,总是那样一个低头佝偻的背影,幽幽在小巷深处缓慢地前行,无灯,无光,又无望,戚戚然,直走到更黑暗的深处去,无奈,无力,又无助,及至联系到其父兄遭遇又自沉太平湖,与董桥说的够凄楚匹配到残酷,于是更不忍再多去想他。

而赵清阁,一生作编辑,做作家,做画家,总是文静贤淑,如此来,一个是规规矩矩、和和气气的而又窝窝囊囊的北平旗人,一个是经历家国沧桑余悸不散做人做文往往忐忐忑忑得教人读了心疼的书香闺秀,这两个人,中间自然是有很多情节的,而这情节自然又是坎坎坷坷不能拿到台面来说,这不能说,多半是因了旁人的不忍说,不想说。那个年头,公序良俗之外的情事倒也不少,什么向警予蔡和森彭述之,什么肖红肖军端木蕻良,什么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等等的等等,哪一桩不是闹得轰轰烈烈满城风雨,非是感情不真,只是大众把玩的戏剧取代了真实生存的本来面目,都够有情节,都够传奇,可是又如何呢?有的政治化闹剧一场,有的乱哄哄暴力凄苦,有的华丽旖旎又成了流俗——没有一点忠厚温旭的底子,情节都显出了假意,至多是茶余饭后的说嘴,总打动不了真心。

我只固执地偏爱一切一切的,细节。据说老舍致赵清阁信以“珊”称谓,以“克”署名,而这恰恰是赵据《呼啸山庄》改编的剧本《此恨绵绵》中相爱的两位主人公茨珊和安克夫的简称。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赵和老舍在通信中常以此相互称呼。有趣又可叹的是,赵日后编《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书信集锦》,抄录时把这称呼改成“清弟”和“舍”,而史承均在新编时又按原信恢复改回。如此细节,曲折婉转,个中真意,是陈子善所说,“这是他们之间一往情深的铁证”,明眼人有心,自辨得出,而既辨得出,又定是柔肠百转,哎,连唏嘘都不能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