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机器猫哆啦A梦23《Foreign days》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46:58
  • 77

Foreign days

——日本漫画玩转地球……

2002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机器猫为“亚洲英雄”,封面称日本从一个产品制造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产业输出大国。2003年的春夏季时装周,法国主流奢侈品牌Louis Vuitton携手日本设计师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推出了以Cherry Blossom(樱花包)为代表的新Monogram系列皮包。2006年以“超设计”为主题的上海双年展开幕,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卡哇伊”风格的小孩则完全脱胎于日本漫画,纯真形象背后表现出一种玩世不恭的心态和以指责为目的的攻击性。在这股日本漫画席卷世界的风潮背后,不仅隐藏着日本漫画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开始可以与电影、游戏这一类新媒体相提并论的事实,并且说明了它作为一种商业化符号正引领着我们时代生活的潮流。

好莱坞的逆袭

近年来,日本漫画在海外的渗透性影响呈现出新的特点。一系列以漫画原作世界观为背景的电影被好莱坞的片商推向了前台。日本漫画作为一种文化输出开始反哺好莱坞日益贫瘠的创意资源。在未来的制作计划中有铳梦(Battle Angel),怪物(Monster),寄生兽(きせいじゅう),七龙珠(DRAGON BALL),EVA(新世纪エヴァンゲリオン),阿童木(鉄腕アトム)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尽管这些动漫作品是被好莱坞的烧钱机器们粉碎的一塌糊涂,还是成为数字技术与娱乐性完美结合的精彩典范还是个未知数。但是,仅就想想这些出现在好莱坞大银幕上的日式风格形象与蝙蝠侠、变形金刚这些美国英雄并驾齐驱的场面就足够让人热血沸腾一下了。

漫画被拍摄成了电影,电影可以拍得像漫画一样好看,一样天马行空。日本动漫成了可以与游戏、电影等量齐观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在世界的传播特别依靠了网络媒体的平台,它代替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时代,转向了以影像为主的感性主义形态。动漫、电影、游戏等媒介的机械性复制以及商品化的大规模生产,都构筑了“仿像社会”。在这个“仿像社会”社会中,我们看到了消费社会作为一个巨大的背景,视觉形象推进至历史的前台。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的要求。所以说,消费社会乃是视觉文化的温床,它召唤着人们进入这种文化,享受它的愉悦。在这种背景下,人类的生存空间受到漫画符号的挤压,一种漫画式生活方式成为了新的潮流趋势。

日本经济泡沫产生的幻灭感刺激了娱乐业发展,动漫迈开了向海外进军的步伐,在海外,如果你问他日本的歌舞伎和茶道是怎么回事他可能连连摇头,可是像卡卡西的星座是什么这样刁钻古怪的问题却梳理的门清。日本动漫中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同时也是受多元文化元素影响的产物,比如奇幻题材的《罗德斯岛战记》(ロードス岛戦记)明显受欧洲的骑士文学和托尔金《指环王》的影响,而源自东欧的吸血鬼也频频出现在科幻题材中。2007年的《产经新闻》上报道了日本外务省奉行的动漫外交政策将日式ACG推向了政治的前台。时任日本外相的麻生太郎向来以动漫迷自称,他曾表示他最爱的漫画作品是《骷髅13》(Golgo 13),每周还要看上超过20本的漫画周刊。动漫外交的意义在于“起到了外务省官员极尽所能都起不到的作用,挑起了将日本文化推向世界的重担。”

漫画作为文艺

去年有一部由漫画改编的电影叫做《黄色的眼泪》,描述了四个怀揣理想的文艺青年不断与现实碰壁的过程。漫画对于现在的青年来说,就如同文学、音乐、电影一样,是关乎每个人的文艺。文艺青年追看连载漫画也和追看美剧一样,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特别是《英雄》这种受文艺青年爱戴的剧集本身就有《乔乔奇妙冒险》的影子,而里面的日本小子中村也是热爱漫画的宅男。手冢治虫、永井豪、横山光辉这些漫画家作品里的古旧气质正好符合了现今文艺界中复古风盛行这样的潮流。文艺青年最爱的漫画类型是青年漫画和少女漫画。因为漫画同电影一样,既有画面感又有文学性,青年漫画中从不缺少文艺元素,比如《火鸟》借鉴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史实,以浩浩荡荡的篇幅和实验性的手法探讨了生与死这样的主题。其厚重的的思想内容对哲学、宗教性问题的探讨并不比伯格曼的电影少多少。而少女漫画中的华丽气质也深受女文艺青年的宠幸,画框内的台词很有诗歌的韵律。

正如诗词之于唐宋一样,漫画成为现代日本的标志。日式漫画的始祖手冢治虫曾说:“我们日本人正生活在漫画的空气时代。”漫画让人在虚假的世界找出真实,成为日本人精神幻灭后所依赖的慰藉。在大街小巷中到处可见各式漫画人物的路标,在日本,除了森严的社会结构之外,还有另外一层生存空间,这个生存空间就是由漫画构筑起来的。《课长岛耕作》的作者弘兼宪史曾经在松下电器宣传课任职,以他经历为原型绘制的作品成为日本上班族励志成才的首选,地位可以与《细节决定成败》这种书在中国的地位相提并论,他说“上班族的世界是充满妥协与无奈的,蕴含著不为人知的悲哀,这也正是我最想画出来的东西。”漫画展现出了日本人的精神风貌,是现代日本社会的风俗画卷。

80后的遗产

从海南版的《七龙珠》、《圣斗士星矢》到画王,从《梦幻总动员》到《动漫贩》,乃至到现在的网络P2P时代。中国的动漫迷经过了从无到有,从滞后到同步的历程。至今还为人所乐道车田正美笔下的“五小强”掀起了国内一股漫画出版的热潮。但当时引进的作品多数滞后于日本本土的连载。随后以《梦幻总动员》为代表的动漫资讯志打破了这种僵局。这些出版物以杂志这种实效性很强的形式介绍漫画相关的咨询和评论,为当时的爱好者们了解日本漫画的现状提供了新的窗口。而电脑网络的普及则为日本漫画的传播展开了新的局面。

80后无疑是现在网络化最为彻底的一代,他们的生长历程见证了网络从传播到普及的整个历史进程。同时,他们又是被动漫影响的一代,是日本漫画在中国最大的读者群。漫画加上网络,整合而成了他们同国际接轨的一项利器。在互联网上,像“漫游”、“云中漫步”、“凯神动漫频道”这样以漫画为主的网站比比皆是,这些网站完全以第一时间刊登日本连载漫画,而大量的动漫资讯也依托于互联网的实时性而迅速传播。当与国际接轨这句口号提出时大多数人还没搞清到底何意的时候,中国的动漫迷们已经开始翻译英社周刊《少年JUMP》上的《海贼王》连载了。

漫画成为无国界的沟通手段。它让中国人(特别是互联网一代人)以另一个角度了解世界。漫画是世界的一面镜,可能大多数人知道维维安·韦斯特伍德(Vivien Westwood)是通过矢泽爱的漫画《Nana》。而大量出现的日式料理店也许是受《将太的寿司》启发,更不用说囧、宅、ORZ这样的网络流行词汇。连五月天也有“超感谢你,让我重生,整个Orz”这样的歌词呢。

祖国版潮人

秋叶原是日本ACG的大本营。它最早是日本的家电中心大量外国游客以拥有秋叶原出品的电器为豪。90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的疲软,秋叶原经营的重心悄然转向,大量与动漫相关的店铺如春笋般出现,逐渐形成了今日“萌”文化的圣地。

“萌”本意是指读者在看到美少女角色时,产生一种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用罗马拼音输入的话,就是“Mo E(も え)”。在“萌”的系统里面,大量新的元素被引入和创造出来,进而形成了一些公式化的设定模式,比如猫耳、女巫、女仆,还有脑残系。“萌”的本质是“妄想”,“妄想”显然不是日本人才有的专利,世界各地也燃起了“も え”的战火。

很难说清是ACG的海外传播带动了“萌”的普及,还是“萌”本身成为了推动ACG在亚文化领域流动的动力。在国内,“鼓楼系”尽管不是个标准的ACG文化代名词,但鼓楼这一地点本身在北京地标的重要性上完全可以与东京的秋叶原相提并论。鼓楼位于地安门外大街和鼓楼东大街的交汇点上,以这一点为中心的一片圆形区域内,就是北京著名的ACG圣地。鼓楼地区原本因为大量的游戏店铺安置于此而繁荣起来。九十年代后,随着大量的日本漫画引进到国内,从而带动了动漫相关产品的销售量。大量动漫周边店吸引了国内的御宅一族(Otaku)来此购物,购物的过程中很多同好彼此交流各自的心得,进而吸纳了一批固定的人群,成为了中国的秋叶原。在每周追看《火影忍者》(Naruto)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的同时,以“萌”为审美标准的女仆店也破天荒的出现在祖国的大地上,北京、上海、成都这样的店铺尽管属于小众范畴,但很多非动漫爱好者也开始光临与此,成为祖国版的复刻品。在这样的小店中,能看见身穿“女仆”服装的服务员为顾客端茶倒水,但这些服务员可不同于一般咖啡店里的那些侍者,她们的工作也不仅是端茶倒水这种体力活这样的简单。女仆店主要是参照ACG当中女仆的角色,由店中的年轻女店员扮成女仆,并制作许多咖啡、小点心,供到店的客人食用,店中的女仆会亲切的跟客人问候并称呼“主人”(日语:御主人様)。除了这些之外,还会有一些互动的服务项目比如“陪聊天”、“合照”、“塔罗牌占卜”等额外收费服务。

漫画式生活的另一个族群是COSPLAY。现在要想看到真正的潮人,去西单、三里屯这样的地方已经不行了。像这种动漫展会才是潮人真正扎堆的地方。Cosplay是Costume Play的简写,还可进一步简称为Cos,中文译为角色扮演或服饰装扮,是指利用服装、饰品、道具及化装等来扮演动漫、游戏、影视中的某些角色,也包括自我原创的造型装扮。追求的是外在的视觉形象,Coser们对Cosplay活动的热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对视觉文化的认同,更进一步说是源于对自我外在形象塑造的兴趣。真正评价COS好坏的标准也是类似“可爱”、“酷”、“萌”这样的字眼。他们甚至打出了“我COS我流行”这样的口号。

在国内0taku俨然成为了最酷、最In的称谓地铁站里随处可进手持Psp奋力搏杀的人群,一些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多会选择阿童木品牌的服装或者优衣库的漫画设计款T恤来标榜自己的潮流身份。漫画作为一种具有时尚和商业元素特征的文化符号占据人们视野,进而日本漫画在世界的传播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消费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体现。人们的生活空间中到处充满着日本漫画的拥挤,漫画式生活显然被我们落到了实处。

日本“百科全书式”学者加藤周一认为日本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杂种文化”,这种文化生命力顽强,具有天生的吸收和兼容并包能力,他在接受、消化、吸收外域文化的同时又能有效的保护本国文化,“在自己的文化之树上结出本土和全球化兼容并蓄的果实”。日本漫画获得全球霸权的大众文化传播艺术正在被日本人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动漫,电视游戏乃至电影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成为了一种跨地域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真是由于传统精英文化在日益解体背景下,普通的市民文化跃居到了文化构成结构中的上层领域。精神的虚无主义使物质化生活占了上风。而市民文化的繁盛又契合了以自娱自乐,自我满足为核心的享乐主义。动漫作为一种具有时尚和商业元素特征的文化符号占据人们视野,进而日本漫画在世界的传播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消费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它超越了普通视觉艺术的樊篱而成为了新媒体艺术与精神物质化的杂交品种。

日本漫画五大输出形象——

皮卡丘(ピカチュウ)

任天堂游戏《口袋妖怪》里的的妖怪,原型是只黄皮老鼠。伴随着同名动画片的热播和相关游戏的发售而大受欢迎,跳出ACG,迅速占领了饮食业、广告、玩具等等行业的视野,GB游戏中普通小精灵现在远超任天堂家族的老大哥“马里奥”,而成为炙手可热的多栖明星。全日空更是把皮卡丘的形象涂在飞机上,让这个宠物小精灵飞翔在世界各地的蓝天上。

阿童木(鉄腕アトム)

天马博士按照自己儿子的模样制造出来的机器人。拥有十万马力等超长本领而成为正义与和平的守护者。同名动画是我国第一部引进的动画作品,其中的贴片广告使阿童木几乎成为了日立电器的形象代言人。在现实生活中的2003年4月7日,日本埼玉县-新座市为阿童木正式登记为市民,并发出住民登录证。

hello kitty(ハローキティ)

又称凯蒂猫,诞生于英国伦敦郊区的天蝎座小女孩,全身最有魅力的地方是耳朵上的粉红色蝴蝶结。并且以Hello Kitty这一品牌推出的产品越来越丰富,其中包括钱包、漫画、书包、衣服、游戏机、手机、MP3等深受时尚女孩喜爱的随身物品中。到今天已经风靡世界30多年,魅力从未减少过。

哆啦A梦 (ドラえもん,Doraemon)

又称机器猫。它通过时空机从未来世界回到过去,用神奇的百宝袋来帮助受欺负的大雄。机器猫最常使用的道具是竹蜻蜓,最害怕的是老鼠。无论是动画还是漫画,机器猫都深深影响了几代少年人。它也许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日本动漫形象,到处可见印有它照片的相关产品,就算在人潮汹涌的街道上,您的身边也经常会响起机器猫动画的手机铃声。

高达(GUNDAMガンダム)

《机动战士高达》是日本机器人的鼻祖,原作者受美国《星河战队》的影响,进而开发出来独具日本特色的机器人形象。其系列作品,包括动漫、小说。游戏等。模型商BANDAI公司出品的高达模型处于动漫周边界不可动摇的位置。每年的美国动漫游戏大会上,等身高的巨大模型都矗立在展会最耀眼的位置上。

原文发表于《大周末》,有删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