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认识一个人何其难,认识阿炳,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阅读《阿炳》之前,我对阿炳的认识,除了那张唯一的黑白照片,就是许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电视剧留给我的肤浅而模糊的记忆。而音乐也无法帮助我还原阿炳真实的样貌,无法勾勒他完整的人生,透过音乐,阿炳只是一个遥远而虚幻的存在,仿佛一个传说,只能感知,不能窥见。
《阿炳》则试图打开一扇通往阿炳世界的小窗。借助文字和想象,庞培就像一个勤奋的清洁工,努力拨开纷乱的历史,抚去那些覆盖在时间之上的尘土,为我们还原阿炳的真实。然而什么是真实呢?就像庞培在文字结束前所认识到的,“对于阿炳的生活和音乐,整个近代社会的存在都是一种误解,一种惊人的冷漠。这一误解的情形,在当代人那里只是愈演愈烈。最近的50年里,报界、传媒甚至包括所谓的音乐界人士,都在阿炳问题上各取所需。他们真正关心的不是阿炳音乐的价值,而是通过阿炳故事说出的他们自己。”我想这是客观而冷静的分析,甚至饱含悲痛。但惟其如此,真实就更变得遥不可及,而任何还原的努力,也不可避免地会清晰地打上作者主观的印记。《阿炳》的副标题是“黑暗中的晕眩”,其实在黑暗中,“晕眩”的不是阿炳,而是阿炳之外的世界,当然也包括我们。
但不管怎样,庞培的真诚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这种真诚有时会表现为一种美好的一厢情愿。庞培的文字充满诗人特有的美感和张力,个别段落也不乏真知灼见,但大段泛滥的抒情势必会冲淡读者对阿炳这样一种“世俗”人生的独特感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资料太少,而只能靠渲染来填充。根据出版商的安排,《阿炳》被列入“深呼吸散文丛书”,这也许是有道理的,虽然有传记的影子,但通观全书,更多的还是庞培对于阿炳身世和精神世界的感悟和解读。作为以人物为主的散文作品,《阿炳》确实有点儿煽情,至于书中的大量引文,则完全是画蛇添足,不仅装腔作势,而且不知所云,不如全都删去。相比之下,前些时读的《比我老的老头》(黄永玉著)倒是更加从容和恬淡,而感情也更质朴和清新。当然,我这样来比较两本书,本身就不够厚道。毕竟,阿炳和那些“老头”到底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面对阿炳,庞培,甚至我们这些读者,又如何能从容恬淡下来呢?
第一次读到庞培的诗歌,是在几年前的一本诗歌选集里,因为喜欢,所以就留意。在卓越网上搜到庞培的《阿炳》完全是一种偶然,但正是这一偶然,使我得以通过庞培的眼睛,重新认识阿炳。这是我和阿炳的缘分,但也要感谢庞培。我知道,在任何条件下,客观地了解总要包含太多主观的因素,对此,我并不介意。其实,包括阿炳在内的过去的一切都只是宇宙进程中的一个瞬间而已,只有在我们的主观世界里,他们才得以继续存在,并被赋予意义。我认识的阿炳注定与别人的不同,但让我感动的《二泉映月》却同样会感动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关于《二泉映月》,任何空泛的溢美之词都是对阿炳的亵渎。这样的音乐,就像梵高的画,都是用生命铸就的作品,不能评价,只能聆听和感受。
窗外骄阳似火,屋内冷气袭人,在奥运会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坐在舒适的靠背椅上,书写街头卖艺的阿炳,心中不是滋味。这些文字对于阿炳,注定没有任何意义;那对于我呢?不是为了纪念,不是为了感伤、不是为了……,但一定不是为了忘却。
2008年8月15日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3:46:0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6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