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中国的人心与文化《一个心理学家的文化野心》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42:35
  • 97

按:个人以为“心理学家的文化野心”这个短语较能概括朱建军其人的状态和这本书。追求深刻和卓识远见的人可能会看不上他,一般大众可能又不愿读它,路漫漫,其修远,也许还需要再往前努力吧。不过刘苏里秦晖都说这书好看,并且一点也不是假装出来的溢美之辞,有点出乎意料。

百度一下“朱建军、心理学家”,近万条信息都是介绍朱建军的意象对话心理疗法、以电视嘉宾身份作的点评,以及有人问哪里能买到朱教授的书、怎样可以得到朱教授的亲自治疗等等。如果再细心一点还能发现,很多很多的心理咨询公司,都把“朱建军”列入自己的专家团队名单,这个名字似乎成了一种品质保证,和用以招徕生意的手段。

作为卓有成绩的心理学家,得到万口一致的赞誉,那也只是说明他在专业领域里确实优秀。但我们这位“朱洛依德”,还有一个格外惹人瞩目的特点,就是喜欢跨界作战:身为心理学家,却偏偏喜欢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发言;既想医人,给人治疗心理疾病,还要医国,给中国文化看病。比如他把中国文化视作一个人,从远初到现代的中国历史,就是这个人的成长历程;然而这个人很早的时候就心理上严重有病,这病到现在还没痊愈,有些症状甚至还变本加厉了。一个简单例子,比如从前的法家精神,到了今天就化成了成功学理念:“不择手段,一定要成功”,并衍生出让人每天一大早起来高喊口号“我一定行”式的变态。“法家是支兴奋剂,效果显著,但伤身”,仔细想想,这话还真是有道理到了骨头里了!

也许正是这种“跨界作战”,成就了这位心理学家的与众不同,也成就这本书的非凡的独特价值。在朱教授的心理意象分析中,中国传统文化被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解剖开来,“心理学家看文化,首先看的是人心”。这本《中国的人心与文化》,正是朱教授以心理学的眼光来解读传统文化、以人心利弊来检阅传统文化的收获之作,书中提出了很多新颖乃至有些匪夷所思的发现,这些发现,也许权威性还不够,但论启发性,却绝对是独一无二、无人可及的。作者从诸如孟姜女哭长城、牛魔王和铁扇公主这样的神话传说入手,从诸如柳下惠坐怀不乱、六月飞雪窦娥冤这样的经典故事入手,从电影《天下无贼》《太极张三丰》《墨攻》等入手,对不同程度地参与塑造中国人集体性格、中国社会人心的儒法道释等思想学说,深入地作了清理与甄别,是毒、是药,看看就知道。

前面说过,法家这剂药,少用为妙;而对中国普通百姓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儒家,也并非尽善尽美,“仁爱”是个好东西,但由“仁爱”生出来的恶果也累累:贪赃枉法为仁爱,无私奉献给当权者吃人肉也是因为仁爱;根据儒家的天谴说,国中有冤屈就会天降灾祸,然而就算是天天山崩月月飞雪,人间冤屈还是没完没了,更况且任何天灾,到头来受伤的还是老百姓;理学家强调“从一而终”,其实不仅是对中国女性的压迫,同样也是***中国男性的软刀子,“好女不嫁二夫”的背后是“忠臣不事二主”,女人守贞的背后是要求男人忠君……至于另外那些所谓“匪夷所思的发现”,其实也是匪夷所思地有道理,就请诸君自己看书了。

对于这样一位有着卓越成绩的心理学家的文化野心,我们也许可以大胆戏谑一句:这个人有点像《西游记》中擅闯天庭的“美猴王”。“美猴王”代表的是大闹天宫时代的孙悟空,正因为还没有被套上(学术的)紧箍,所以有着最张扬的生气和活力,会不时做出些令读者激动和向往的成绩来。而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呼唤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