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完《采访本上的城市》,全书内容较浅,但有些内容还是第一次听说,似懂非懂、将信将疑,特拿出来大伙讨论一下:
一、密而窄的路网,大量公交专线和单行线
这是本书的第一个让我感觉豁然开朗的观点。以前只知道“路与车”的悖论,但本书作者认为(并不是他首创,大部分观点来自60年代美国记者Jane Jacobs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据说这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必读书之一。
路越宽,车越多,交通也更容易混乱。路窄则更容易有序,而密集的路网则更有利于司机选择,有利于安排行车秩序更好、红绿灯更少的单行线。一条十车道的大马路(如长安街、前门大街),在通行效率上,远不如两条四车道的马路,而且在拆迁时更能保留老城肌理。
鼓励公交出行,鼓励步行(或骑行),既能缓解交通压力、节能环保,还能提高城市活力。因为只有步行才能方便逛街,逛街既是一种乐趣,因逛街而形成的沿街店面也带动了城市经济。窄密路网提供了更多的沿街店面和拐角旺铺,同时也摊低了房租,有利于形成成片的商业区和小区经济,也有利于城区治安。刻意形成的步行街必然形成高房租,虽然人流量大,经营者的利润并不一定高,而且造成城市地租差异畸形发展,不利于城市整体规划。
关于这一观点,正面的例子有纽约、波士顿(“The Big Dig”)、香港,反面的例子有洛杉矶和以北京为代表的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
二、上缴地方***的不动产税
“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和工薪税归联邦(中央***),销售税和公司所得税归州(省级***),不动产税归地方(基层***)。联邦***掌握个人所得税,符合是劳动力在全国统一市场内自由流动、不出现地区阻碍的要求,也符合是税收成为经济‘稳定器’的宏观调控要求;地方***掌握不动产税,符合地方***提供公共服务的角色,并能促使它真正关注和改善本地的投资环境,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相比之下,中国现在省以下***的大宗收入是营业税,地方***必然想方设法做大经济规模,冲到市场竞争的第一线,‘掌舵的’变成了‘划桨的’,发展模式无法从粗放型泥沼中自拔。”
“开征不动产税直接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与现行有偿有限期使用的土地出让制度对接。”
旧城改造目前在中国似乎只有唯一一条途径,那就是拆迁。因为拆迁一方面为房地产商提供了土地资源,另一方面被拆迁的人也自动成为了刚性的购买力。这两方面都能带来GDP的增长,为地方***盈利。“***”并不是道德缺失,实在是制度使然。
而一旦开征不动产税(不是房地产税,那是一次性营业税种),地方***不但获得了稳定的税源,同时还有依靠提高居住环境来提高地价,从而提高不动产税的渠道,也就获得了完善城市公共服务的内在动力,这其中就包括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升值潜力的旧城保护。
--------------
我的疑问是:看似如此简单、如此正确的道理,为什么没能顺利推行?除了认识上的误区以外,是否还有其他作者忽略了的因素?本书所阐述的观点,是否也存在弊端?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3:42:0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