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小国智慧》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41:41
  • 61

来自南方都市报

说起芬兰,喜欢古典音乐的笔者,第一个想到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他的音乐洋溢着芬兰精神:阴郁、粗犷、辽阔、激烈、宏大、壮丽……诉说民族生存困境的苦涩,但又无处不鼓舞人心;再想便会想到诺基亚手机,它从卖纸浆、胶管的小公司发展成今日最大的手机生产商,生产手机遥领***,令世人啧啧称奇。但对许多人来说,芬兰人就像圣诞老人一样遥远,芬兰语最难学懂,而操芬兰语的民族又偏偏沉默寡言,令外国人更难了解他们。

然而芬兰的经济表现却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近几年来,芬兰成为台湾讨论的一个热点,在经济停滞、民生问题接踵而至的时刻,远在天边的北欧小国却表现出极大的韧性,令台湾人油然忆起八十年代“四小龙”的风光岁月。几年前全球兴起一股芬兰热,作家吴祥辉也去了芬兰,写下了《芬兰惊艳》(远流出版),此书在台湾很快便得到回响,关心社会发展和教育政策的人纷纷把目光投放在这个北极圈上的多湖国度。有事实证明,芬兰教育及社会精神种种不可小觑:自2000年开始由国际经合组织(OECD)举行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中,芬兰连续两届在阅读和科学两项独占鳌头,而解决问题和数学则位居第二。

也许会有人说:阅读,其实很简单,只需***鼓励一下便行了。然而作为北欧福利主义国家的芬兰例子,却是另一回事。如果***要大力推广阅读的话,花费大笔金钱在所难免,然而2003年的芬兰教育支出,仅占全国GDP的6.1%,而同时OECD国家的平均比率是6.3%.

不靠国家,靠谁呢?靠的就是芬兰家庭的教育。单从教育这一项,已可看出芬兰与其它奉行福利主义的北欧国家相异之处。自古以来,芬兰人一直处于瑞典和俄罗斯的夹缝中间,曾先后被两国统治八百年。从十月革命影响下的芬兰独立,到充当美苏和解的中介者,芬兰人处处表现出由危机感出发的先知先觉能力,以及不愿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决意识。

这造就了芬兰人务实的作风。芬兰人深知自己是孤立的,他们没有天然堑壕,也不像瑞典那样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他们靠的是北欧传统的纸浆业和林木业,透过与苏联进行贸易的同时,赚取丰厚的回报,并立即以这笔利润,着手发展信息技术业。芬兰人知道,作为一个小国,他们必须在智慧上取胜,于是立即摒弃大型重工业,大力进行科研和信息科技发展,芬兰***投放巨额资本在R&D项目上,并认定信息科技业是新方向,智力教育就是国家的财富,这种先见之明在工业时代简直是个奇迹,这就关乎个人作为社群一分子的责任感了。

芬兰人所注重的是“公平”,所以在芬兰人的社会,没有摆官架子、明星排场,也没有亿万富豪的铺张和企业家的剥削,没有极大的财富差距,人人安居乐业。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芬兰是全球最清廉的国家,总统或前总统得像平民百姓一样等飞机,总统府外也总是布满了海鲜小贩的摊档。

在七十年代,芬兰向瑞典取经,着手教育改革,在三十年后的今日,芬兰教改的成绩令瑞典教育界啧啧称奇,但人们惊讶的同时,又忽略了芬兰人优秀的素质。芬兰教育并不旨于培训菁英,而是要帮助学习较差的同学。出于“教育就是强国之道”的信念,最多芬兰人想做的职业是教师。话虽如此,芬兰对师资的要求却异常地高,必须拥有硕士学位者,并经过重重面试,以确定其具备教育热忱和宏大视野,才可成为教师,而芬兰教师的工资并不高,不过芬兰人倒是愿意不为钱而教育下一代,难怪书中一位芬兰教师听到“芬兰有没有教师评鉴”的问题时,要感到愤怒了。芬兰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及实际生活的各种技能,芬兰的工科学院是留学生的首选,在此可见一斑。

芬兰学校的上课时间并不长,也没有作业,家长成为子女教育的重点,而芬兰父母大都愿意花时间与子女一起阅读,他们从不送孩子去参加补习班。父母教育孩子自己去发问,自己去找答案,自己去解决问题,所以芬兰孩子也往往较独立。在某些学校,不同学龄的学生,甚至可以按自己的时间表上课。***也从不管制学校或拟定教育指标。为台湾或香港教改问题担心的人可以看得出,芬兰人事事自发自觉,从不需要***来管束。在这里,每个人都是珍贵资产,个人空间得到尊重,科技真的能够“以人为本”;但每个人对社群都有极大的责任感,并不断自强学习。这简直就是社群主义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难怪芬兰在近十年来成绩骄人。当然,芬兰人也有自己的弱点,例如在营销、广告、盈利方面,着重创意、轻视金钱的芬兰人就显得大为逊色;芬兰在这几年的经济增长亦不如以前,芬兰人立即就发现了问题,并商讨对策;另外,芬兰经济增亦偏重于诺基亚,而诺基亚所引发的信息科技潮已被其它国家仿效,这是很危险的。但对台湾思考教改的学者来说,仍具备超凡意义,有人希望芬兰的例子可以作为一种可供借鉴的范式(paradigm),笔者却想到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的习性(habitation)。因为芬兰的教育以致社会模式都是因应芬兰人特有的习性而出现,与其仿效芬兰例子,不如搞清楚本土社会共同渴求的生活应该有哪些特质,又应该怎样趋向甚至趋同每个人的愿景。当然,在这种共识之下,社会应以自发性高素质的教育为本身的基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