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罗大佑《光阴的故事》,《地下乡愁蓝调》扉页题词
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书里那些仿若人生海海的照片吸引了我,透过那些难得一见的照片,连同那些悠远飘渺的吉他声,你仿佛真能够触摸到台湾整整一代人的爱与哀愁——他们也曾是学运青年,他们也曾拥有共同的秘密,拥有引以为傲并心照不宣的认同符号。
我们最不该忘记的,是《美丽岛》里,杨祖珺的歌声是那样干净、用心是那样纯良……她曾在她的唱片内页认认真真写下:“我总在心中惶惶恐恐地想着:我的歌声足以回答社会上关心我的人们的爱心吗?如果音乐除了作为娱乐的消遣品而外,不能再这大时代中负起一份该尽的义务与责任,音乐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吗?”这才是民谣的精神,也是摇滚最初的精神,而如今,谁还会把自己跟“大时代”联系起来?
你至少是听过《美丽岛》的吧?那是得年二十八岁的李双泽遗留下的、后来传唱全台的两首歌中的一首,另外一首是《少年中国》,由胡德夫杨祖珺整理于李双泽葬礼前夜。后来它们双双被新闻局查禁,那也是台湾文化戒严的岁月,前者因为“鼓吹***”,后者却是因为“向往统一”,马世芳连着两次开了玩笑,他说,李双泽要是听到这个消息,“怕是要气得跺脚吧”。
短短几个月时间,《美丽岛》红遍全台湾,不单成为一本地下刊物的名称,更进而酝酿出当年的“美丽岛事件”。当局将胡德夫杨祖珺双双送入监狱——马世芳这样写到,“在有限的历史中,一旦洞悉体制的不合理,出路不外乎抵抗、逃逸或者妥协。她(杨祖珺)最后选择的是一条激进的道路,直接投入党外阵营,踏上政治运动的道途,并且,放弃了歌唱。”
那一切都发生在七十年代初,台湾退出联合国,短短三年不到,就有二十多个邦交国陆续和台湾断交。彼时民众对这片赖以为生的岛屿最常用的称呼是“自由中国”。在这样一个既压抑又激昂的时代,一群青年人从存在主义的苍白和摇滚乐的喧嚣中抬起头来,以一种揉杂这朴素的正义理想不安地蠢动着——“庄敬自强处变不惊”他们也是有这样的口号的啊!谁和谁的青春又真的不一样呢?那真是一种冲动,“在这样一个闷到不行的时代,我们非得干出些什么事情不可”……再后来,时代与时代的问题被抛之脑后,这样的冲动就变成“有些事,如果现在不做,就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时至今日,台湾有大陆媒体频繁报道的花样百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政治斗争,有金融衰退怨声连天的普通民众,大陆人通过中央四台的《海峡两岸》总是说,你看看,他们那些菜市场讨价还价一般的会议现场,哪有我们的万众一心和谐呢?——可他们没有了解到,台湾有整个中华民族治学最为严谨的学者队伍,不是说他们没有学术腐败,可你睁开眼睛看看,甚至两个“披发当风,鼓琴而歌”的词语,引用者都要虔诚之至注明,那是余光中先生描述披头屋顶演唱会的词句,“谨此注明,不敢掠美”,如今的大陆,你还能找到多少坚持自省的学术研究者?这是一个时代的问号,恰如一柄明晃晃的板斧悬挂在而今一心向钱看的大陆人颈项之上。
不独如此,你想想看,而今我们面对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呢?比方说你要入党,那么你必须成绩优秀,必须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还必须有裙带关系,因为入党意味着“吃公家饭”,入党意味着“你是优秀青年”,尽管这个优秀,变得越来越摸棱两可,变成一种辱骂人的热血称呼。五个十年过去了,山还是那些山,河也仍旧是那些河,我们面对的,仍然是鼓励沉默的时代。
所幸马世芳引用了那句小野洋子悼文里的句子“有一阵风永无寂灭。”是的,有一阵风永无寂灭。至少,“JimMorrison在录音机里嚣张地嘶吼:‘We want the world and we want it’,但其实我们并不确知自己是否真能掌握这个世界。解严不久的台湾岛上,学运重新开始,地下校刊上满是让人无法理解、却又不能不在阅读当下感到热血沸腾的词汇:‘特别权力关系的父权心态’‘党国大一统’‘国家机器vs民间社会’‘权力的第三面向’——这种悲壮的。反体制的气氛令人神往不已。”
对于我来说,唯一的缺憾是,之后那冗长的半本书,当马世芳事无巨细地回忆起他所崇拜和景仰的西方摇滚乐灵魂时,我开始怀疑起他的真诚。当然不该这样说,一段对自己历史的致敬应该是最真诚的,只是这真诚,似乎缺乏了自我追寻的灵性。那些也曾经横扫台湾岛屿轰传一时的摇滚歌手:BobDylan、The Doors、The Beatles、RollingStones、LeonardCohen……他们都曾是世界上最黑暗又最光芒万丈的年轻人,但他们不属于台湾,他们的愤怒也好哀愁也好甚至与台湾一点瓜葛也没有。
所以我最喜欢的竟是《门、消失的酒吧与青春期》与《二十岁的花椒军曹与十六岁的我》两篇。不知道是否因为自己生长在称得上“与世隔绝”的小山城之中,我竟发现自己九十年代经历的青春与他六七十年代的种种如此神似,“那时候每个人都有一本意义深远的笔记簿,记载所有跟现实生活无关的事情(我们总是叫它‘札记’,仿佛这个名称能让里面的文字都变成智能的箴言)。”尤其是那一句“父亲最担心你‘胸无大志’,搞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浪费大好青春。你倒从来没有担心过这个问题,就像许多十六岁的孩子那样,你相信自己可以搞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只是懒得想到底要搞什么事业而已。”
十六岁的马世芳淡淡地感叹说:“这是一个大人瞧不起年轻人,年轻人瞧不起自己的岛屿。”如今,我们的整个大陆,也都走到这一步。
是好是坏?我们无从评说。
只是你会发现,那居然也是我们或曾有过的青春,激进、桀骜、不愿和群,在昏黄灯光下学习吸烟、争辩、饮酒、因为一语不合而大打出手,甚至一度竭力把指间的香烟想象成***,把袅袅氤氲想像成古旧灵歌诗人的魂灵,就像那些早夭的天才摇滚乐手一样。满目疮痍的、青春被物化的残片。也许只有当我们年过四旬,有妻子有小孩,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才会终于发现,曾经的摇滚梦想,“离我们那么近,却又那么遥远”。彼时恋慕着的迷幻、颓废、激进和悲壮,压根儿就不曾真正进入过自己的生命,就像自己压根儿不曾与逝去的动荡时代沾过边,那只不过是对自己未尝理解过的生命状态、未尝经验过的历史情境一厢情愿的想象。所有的想象,内心的痛苦,以及外化了造反派青年形象的长发刺青,杂糅在一处,化为一股虚幻的乡愁。
不如这样感叹一句吧,谁的时光,又和谁的时光真正不同呢?那是在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台湾海峡那一边,同样身负中华民族血脉的族人,歌唱他们的自由,扼腕他们的乡愁。
补记:今日上午的课结束,天气越来越冷。我蹲在马桶上,足足看了两个小时《地下乡愁蓝调》,是室友托他台湾的朋友邮过来的繁体版,合上书的时候脚麻了,我居然忍不住哭了出来。
这真是件让人高兴的操蛋事,每天的学习需要看大量的小说,到最后眼睛里只剩下各种各样被撕裂开的隐喻与技法,好在这本中文书是全是由章法略显凌乱的散文与随笔构成,不拔高思想,不故作深沉,只为那最后的一句,“出清存货,才能告别青春”。
附:《美丽岛》歌词
我们摇篮的美丽岛
是母亲温暖的怀抱
骄傲的祖先们正视着
正视着我们的脚步
他们一再重复地叮咛
不要忘记
不要忘记
他们一再重复地叮咛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婆娑无边的太平洋
怀抱着自由的土地
温暖的阳光照耀着
照耀着高山与田园
我们这里有勇敢的人民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我们这里有无穷的生命
水牛
稻米
香蕉
玉兰花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3:38:1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5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