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预知社会《“六档距离”与互联网环境下的人际网络》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37:43
  • 69

在中国,特别是前些年,说谁谁谁关系多、有路子,似乎就不是要干正经事,偷偷摸摸地搞阴谋诡计,“关系网”也就成了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词。其实,在社会学中,“关系网”用术语说就是“人际网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是研究“人际网络”最著名的学者之一。最近,我又在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所著《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一书中,读到了对“人际网络”的概念的深刻论述。

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好玩的理论,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谁,你如果想要认识他,最多只需要6个人介绍。普尔和柯亨由此提出了一个预言,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实际上可能要比自己设想的密切得多。一位名叫米尔格兰姆的心理学家读到这个有趣的理论后,于1967年在社会网络结构研究领域作出了最有名、也最优秀的成果。他通过一个所谓“转发信件”的试验,证明了只消通过5至7步,就足以将所有的人都联系到一起。1990年,约翰•阿尔古(John Guare)写出了话剧《六档距离》,剧中人物巫伊萨这样说道:

“在这个星球上,每个人同别人都只隔开6个人。这就是说只有六档远。这就是咱们和这颗星球上所有其他之间的距离。美国总统也好,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划旅游小艇的水手也好,在雨林中生活的土人也好,火地岛的居民也好,爱斯基摩人也好……这真是个深刻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一扇新门,向着别人的世界打开。”

“六档距离”的预言,有力地支持了格兰诺维特的人际关系理论,格兰诺维特看来,能够在所有人搭起关系,从而维系起整个网络的,实际上是相对较弱的“熟人”关系,格氏称之为“弱关系强作用”。比如,几个要好的同事之间组成了一个熟人圈子,圈子里的每个人又有着自己的饭局的圈子、打球的圈子、谈论股票的圈子等等。每个圈子又会由一些熟人连接起来,最终形成一个网络。

有些电影、明星名噪一时,有时并不是大做广告的结果,而是由于人们的口耳相传。一部在广告上下了血本的电影,会由于人们辗转相告没看头,结果一败涂地,在互联网背景下,这种人际网络又变得极为复杂,人与人之间的连通速度极快,可以让一个明星一夜成名,也可以把一部电影在一天之内搞臭。

除了媒体在大众传播中起作用外,一个信息通过互联网在人际网络中传播将产生可怕的速度和规模效应。这主要归因于即时通讯工具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目前,中国网民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率已经达到81.4%,这就意味着,有1.7亿人使用QQ、MSN等聊天工具。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自己的“网友圈子”(尽管其中有的人从未谋面),这是一个巨大的、效率很高的、速度极快的人际网络。很多突发的、爆炸性的信息,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先从这个网友圈子中获知的。去年12月28日下午,发生了“胡紫薇大闹中央电视台事件”后,29日上午,我的一位朋友1小时之内收到了三次网页链接,都是来自他即时通讯圈子里的“熟人”。拷贝+粘贴网址的方便性也是使信息得以迅速传播的重要原因,同时这种方法也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这点非常重要,它可以保证在一条信息被传递了无数次后仍能保持是原初的,避免了所谓谣言的发生。

考察“艳照门”事件时,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已被定性了的色情照片正是通过即时通讯在急速传播,同时,有意思的是,传播这些照片比任何其他信息更严格遵循了“熟人关系”这一原则。因为照片的特殊性,人们往往只会把照片发送给真正的“熟人”;对于只是一般关系的朋友,如异性同事或不太熟悉的网友,会考虑到对方接到这样的照片会感到唐突或难为情而不去发送。然而即使两个人之间没有互相发送照片,他们也几乎会在同时接到“熟人”发来的信息。也只有上帝能画出这样一张人际关系全图,那将是印证“六档距离”最好的例子。

《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著,暴永宁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