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最后一位巫师?
――读迈克尔·怀特小说《春分》
在《春分》(重庆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这个故事里,牛顿不再被苹果砸或者拿手表当鸡蛋煮,而变成了巫师和狂热的炼金术士,在天上五星连珠之际,躲在地下迷宫里,用同伴从五个新杀死的女孩身体上摘取的器官,举行神秘残忍的仪式。300年后,这个科学巨匠的作祟在牛津大学重演:两名牛津女学生以同样的手法惨遭杀害,是牛顿的木乃伊归来,还是历史可怕的循环?
作者迈克尔·怀特,曾在牛津大学当了7年化学讲师。他还写过另外一本关于牛顿的书――《艾萨克·牛顿:最后一位巫师》。此书曾获美国书业同人奖,已有中文版本,热衷于解构崇高或名人八卦的同学可借来翻读。人们说,牛顿陷于“第一推动力”的不可解而投向神学,后半生深陷神学研究,一生的神学著作数量超过科学著作。人们还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也是因为在研究炼金术和神学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至于头被苹果砸什么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就跟瓦特被水壶启示发明蒸汽机一样,完全是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容易接受。
迈克尔·怀特没有想把这本小说写成小学课本,牛顿变成了可怕的“巫术狂人”,当然,牛顿在更多意义上只是作为小说题目的一个“眼”,就像《达芬奇密码》的达·芬奇、《海边的卡夫卡》的卡夫卡。小说分古今两条线索,现代和古代的场景不断切换:这一页牛津有女学生正被残忍杀害,那一页牛顿正受到某本巫术书的启迪;这一页女主人公劳拉正在用搜索引擎搜查星相资料,那一页牛顿正在搜索地下迷宫的线索;这一页劳拉得到了一些线索,那一页牛顿得到了绿碑文和红宝石;这一页更多的女孩被残忍地杀害,那一页牛顿正在准备举行巫术;这一页牛津大学图书馆馆长失踪了,那一页牛顿的仪式遭到了守护者的破坏……
迈克尔·怀特把小说写得像好莱坞大片,行文简洁,结构清晰,注重画面感,至于线索的交织、场景的切换、桥段的设置,可有可无的性场面和看似幽默的对话,简直就是活脱脱的好莱坞电影。小说要素也设置得像一份营养成分合理的套餐:残忍专业的连环杀戮、科学大师的B面、神秘的巫术仪式、千年罕见的星相奇观、世界学术圣地牛津、神秘的地下迷宫、传说中的绿碑文和红宝石、人与撒旦的PK……如果写得更简洁一点,去除一些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就是一部很好的不用删改的剧本。看完这本小说,就像看完一部捧在手里的电影,而且是一部很有诚意的大片。在讲述一个完满的故事的同时,附赠丰富的二手人文知识。它总是安抚我们的平凡,满足我们的欲望,满足我们的好奇,甚至满足我们的残忍,还附加一点点我们都听说过的知识点以吸引注意,比如在《圣骨迷踪》里是“圣骨”,在这部小说里就是牛顿。
《京华时报》 (2006-12-11 第025版)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3:34:3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5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