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个缺水的地方,流经这里的黄河无疑会引起山西人的注意,由于地下水的超量开采,使得能否实现引黄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早在建国初期,山西的主要领导陶鲁笳等人就提出了这一构想,但由于经济和技术条件都不成熟,这只能是构想而已。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已经逐步具备了建设引黄入晋工程的必要条件,于是山西的主政者开始着手相关的筹备工作。作者在这个过程的初期开始担任副省长,并作为主要领导全程参与了这一过程,而这个过程可谓是对中国***的决策机制的全真演示,其中反映出来的种种弊端及其造成的种种损失让人震惊和扼腕,充分显示了政治体制和决策机制改革的极端必要性,而对这一问题的揭露恐怕也是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工程的论证工作本身就一波三折,在经过若干水利专家论证通过之后,仅仅是因为一个专家的不同意见被新闻媒体放大,影响了中央领导人的决策倾向,就使得几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可见一斑。而要使得工程的重要性引起重视,地方领导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动用个人关系、同乡情谊等非正式渠道上报领导,阐述工程的必要性,力图使该项工程能够顺利通过计划体制的重重关卡。从中可以找到社会资本应用的影子,探讨***内部决策流程中社会资本要素的作用无疑是个很有意思的课题,但限于政治的“黑箱”特性以及其他特殊限制,使得这种现实政治的实证研究难以顺利开展。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引黄入晋工程得到了中央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尽管如此,工程项目在审批的过程仍然受到中央各部门的重重阻碍,每一个环节没有得到理解或者引起了误解,就会导致整个工程的中断,某个部门某个司局的某个领导甚至是副手只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一点不同意见,这项很明显利国利民的生命工程就要停顿,专门拿出时间重新解释劝说,动用私人关系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有时候还必须越级请邹家华副总理甚至李鹏总理干预。试想每个问题都最终要请行政首脑级的人物干预处理,会耽误多少事情,同时领导人也会因此而疲于奔命,所以在中国当领导人,如果是真心为人民做实事的,就会很累很累,这是体制的弊端造成的,也反映了人治的痕迹。经过重重艰难险阻,引黄入晋工程最后得以顺利开始,并通过征收水资源补偿费、引进世界银行贷款等解决了资金问题。
本书是高级领导人写的回忆录,史料价值无疑是较高的。但可惜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因为这些人写作都十分谨慎,书中涉及赞美夸奖之词的时候,都毫不吝啬的提及相关人士的姓名,而涉及批评的时候,则常常一笔带过,或用官职甚至是某位官员之类的词汇敷衍一下,使作者的记述显得过于圆滑,丧失了写作者应有的勇气。并且,本书最后部分涉及到一些作者对当时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辩解,主要是曾因为经济问题受到调查,虽然作者没有受到处分,但他对兴建楼堂馆所、购买高级轿车等事项的解释显得没有什么说服力,严格而言,这些行为无论怎么解释都难以说服人,随着对***支出越来越严格的监督,这种行为将越来越得不到容忍。很多人都批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停滞不前,其实不然,看看书中所涉及到的种种弊端,再看看过去若干年来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及其相应的效果,就知道不知不觉中中国的政治体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当然,这种进步的趋势还应该继续。
《摸着石头过黄河——一个副省长的执政心路》
作者:郭裕怀
目录:
代序
心中有个大黄河 杜润生
引言
天大的好事,天大的难事
第一部 斯人斯任,我无可推托
第一章 山西最缺什么
第二章 新华社的“假”新闻
第三章 向国家伸手,再讨个公道
第四章 引起争议的替代方案
第五章 借力打力的秘密
第六章 豁出去了
第二部 “大观园”里咱不能掉链子
第七章 老外不是白求恩
第八章 重搭台子再唱戏
第九章 好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
第十章 外国人给咱“扛活”
第十一章 短兵相接治纷乱
第三部 山河入梦情儿重
第十二章 安营扎寨,与邻为善
第十三章 胡富国:“你不能扔下这件事不管!”
第十四章 匿名信,无风不起浪
第十五章 “山川满目泪沾衣”
跋
为了山西,为了全国,一腔赤子情怀 冯东书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 280千字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3:33:2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5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