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书摘》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32:34
  • 85

从众:

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通常是个体在实质或想象上,感受到团体的压力,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表现出符合团体价值观的意见或行为。

为什么会发生从中现象:

第一:是为求正确。

第二:是遵循团体规范。因为人们不希望自己被视为特异分子,害怕因此而被疏离。

从众的过程:1、顺从。2、内化。3、认同。

单纯曝光效果:

即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

但是该效果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物,无法产生曝光作用。

2、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已经有一些冲突,或是性格上本来就不合,愈常见面反而愈扩大彼此的冲突。

3、过多的曝光会引起厌烦。

模仿:

意指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会经由观察别人行为的表现方式,以及行为的后果(奖励或处罚),间接学习到是否要表现某一行为。间接学习的过程称为模仿,而模仿的对象则称为烤馍。

个体在模仿过程中经历四个阶段:1、注意。2、保持。3、再生。4、动机。

班杜拉曾提出六点原则:

1、楷模与学习者,在人格特质上相似(人格特质包括年龄、性别、家庭背景、学业成就等)。

2、在学习者心中,楷模的角色就像偶像一般值得崇拜。

3、楷模的行为明确,让学习者可以清楚认定。

4、楷模所表现的行为,有明确的行为后果。

5、学习者表现模仿行为之后,能够得到增强。

6、楷模所表现的行为,在学习者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

尤其注意第五点:增强包括外在增强和自我增强。外在增强可以是各种奖赏,而自我增强是让孩子能够学会自我肯定,让他在工作的时候,是为了追求自身的成就感,而不是停留在外界的酬赏。

跛足策略:

即自我设障。表现方式可能是在行为上设下真正的障碍;也可能只是在口头报告的时候,虚构一些不相关的情节,目的都是为了替自己主要的工作表现做掩护。它本身没什么不好,其实是一种心理的防卫机制没保护自己的自尊不至于受伤太多(运气好还可以为自己赢得多一点的自尊)。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往往会变得过于依赖,然而限制了成长的动力。要知道“失败为成功之母,”但若是一直逃避失败,成功也就变得遥遥无期了。

过度辩证效应:

意思是内在动机的强度,有可能会因为外在动机的加入而遭到破坏。一件他原本就喜欢做的事情,可能会因为我们不必要的奖赏,让他误会自己做某件事的原因是为了得到发奋奖赏,结果一旦奖赏消失,他也就失去做某一件事情的动机了。

恋爱基模:

基模一词最早由皮亚杰提出,指“个人内在会自行建构一套认知系统,而且个人会使用这套系统来处理所接触到的信息。因不同的情境,基模会不断地修正、改变,甚至是创造新的基模来就诶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当我们真正去谈恋爱的时候,心中就会有所期待,因为我们其实已经为自己写好剧本了,当然会希望照着剧本来走。不过,大家心里也都会很清楚,这种看电视或是看书所形成的基模并不是真正的,所以在真实情境应用时,自己会打一些折扣,而且实际交往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地回馈我们的恋爱寂寞系统,让它变得更清楚、更确定。

(本节内容是讲早恋时期,学生往往通过各种媒介而在心里形成了完美浪漫的恋爱基模,但实际上年龄过小的学生对爱情只是一知半解的,所以作者认为“太早谈恋爱往往会使自己永远错失这样(“最珍贵的初恋”)的机会。)

习得无助:

也就是当个体认知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困难,对目前的环境变化无法控制,或是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测时,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个体将会丧失斗志,进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会遭遇到让我们真的无法脱离的困境,真正绑住我们的,往往是我们心底那种懦弱、不愿努力的心态。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应该试着去接受它。”然而,我们会不会太容易就承认环境是无法改变,而委屈自己接受呢?

(ps,以上仅仅是书的第一部分一些心理学名词的定义,和少许我个人感受比较深的句子,要想真正将以上现象和教学联系在一起,还是自己去看书吧!我这里可不高兴盗版全书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