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局外人《读加缪杂记》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32:32
  • 95

1、加缪生于1913年,法国人,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1957年也就是他44岁的时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迄今为止法国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般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头子得奖,有的快要入土了,有的卧病在床,只能请人代领奖金,这是我见到的唯一一位在四十多岁就问鼎这个重奖的作家。可惜,得奖三年后也就是1960年,加缪就死于车祸。加缪说过:在我看来,没什么比死在路上更蠢了。结果他自己死在了路上,这里面有这命运的玩笑,有着荒诞的气息,然而对这个以研究和表现荒诞成名的存在主义作家来说,倒是死得其所。

2、加缪还说:最好的作品是没有完成的作品。乍听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举出一些例子后,会让人觉得这个人的思想真是具有穿透力,直贯古今,精准无比。断臂的维纳斯和无头的胜利女神雕像,从完整到残缺,相当于没有完成,然而都是杰作。卡夫卡的小说,三个长篇《美国》《审判》《城堡》,都是没有完成的作品,然而都是杰作。我国的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也是没有完成的作品,曹雪芹只写了八十回,后来高鹗狗尾续貂了四十回。老子说:大成若缺。哲人们的思想是相通的。加缪的遗作《第一个人》在车祸现场他的提包里面找到,已经以手稿的形式出版,这部没有完成的小说也是杰作。

3、在一百多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中,其中有不少是不配得奖的,属于二三流的作家,然而评委们也不都是瞎子,得奖者里面也有不少天才,给我印象深刻的两个天才是法国的加缪和苏联的肖洛霍夫。加缪在29岁的时候完成了《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同时在文学和哲学两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肖洛霍夫更厉害,在22岁的时候就开始写他的传世名作《静静的顿河》。除了年纪轻轻就写出经典,这两个天才还有一个共同点:作品不多,然而几乎篇篇都是精品。

4、《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我喜欢前者的开头和后者的结尾。《局外人》的开头:“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一句话,十五个字,突兀,冷漠,奠定了整部小说冷峻平实的基调。这个开头可以和《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场相媲美。《西西弗斯神话》的结尾:“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一个人的心灵,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其实这部哲学随笔的开头可能更出名一些:“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5、加缪是个帅哥,照片上看,有一种硬汉派明星的风采,比天生斜视的老怪物萨特顺眼多了。

6、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这一千个人是幸福的,对经典他们有了自己的把握和理解,经典进入了他们的语言或文章,经典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对经典的作品的解读,很多人会面临语言的贫困,把握不住其神髓,表达不出自己真实独到的见解,往往有入宝山而空回的遗憾,经典中蕴含的诸多的意义、诸多思想犹如练习过神行百变一样,难以抓住,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乎焉在后”。对经典的重读,就是那些失败的寻宝者再次的挣扎努力。最近重读加缪的成名作《局外人》,仍然不得要领,“阐释的深渊旁,我被罚站。”

7、《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是一个对什么都很无所谓的人,有一种发克一切的态度,最常说的两句话是“怎么样都行”和“出路是没有的”。在情感方面,这个人很冷漠。

亲情,母亲在养老院死了,他去奔丧,没有哭泣,在守灵的时候还抽烟喝咖啡,参加完葬礼感觉到“能够连睡十二个小时的喜悦”,葬礼第二天就勾搭女人上床并一起看滑稽电影,后来还告诉律师所有健康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曾经希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王朔的小说中也说到父亲在孩子还没长大的时候适时死去可以保持孩子对他们的敬仰),庄子死了妻子鼓盆而歌,是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这个人则是忠实于自我的感觉和思想。

友情,莫尔索的邻居莱蒙是个混混,请莫尔索帮忙写信羞辱前女友,莫尔索答应了,莱蒙很高兴问是否可以和他做朋友,他说怎么样都行,对友情,这个人也是漫不经心的,不把世人重视的三大情感之一作为什么重大事情对待。

爱情,玛丽喜欢莫尔索,希望和他结婚,她问莫尔索是否爱她,莫尔索说这无关紧要如果真要说那大概是不爱,但是答应结婚,世人津津乐道的爱情,被他当垃圾一样对待。在事业方面,这个人也没有什么上进心,主管要提拔他,让他到巴黎任经理,问他是否愿意,他说怎么样都行,玛丽很高兴,要和他同去巴黎,问他巴黎是怎样的,对人人向往的香水之都浪漫之都,他是这样评价的:鸽子很多,很脏,人的皮肤是白的。

莫尔索和莱蒙去海边度假,遇到莱蒙前女友弟弟一伙,发生冲突,打架,莫尔索开枪杀了人,开始了牢狱生活。法庭审判的时候,是一个荒诞剧,检查官、律师都是围绕他在母亲死的那天的表现在辩论,根本不涉及他杀人的事实,检查官说他“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他的辩护律师说“他到底是被控埋了母亲还是杀了人”,但是不管用,最后,在一个法理社会,一个人由于伦理的原因被判了死刑。莫尔索拒绝上诉,拒绝忏悔,平静的等待他的死亡到来。

“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个陌生人,我不懂它的语言,它不懂我的沉默,我们交换的只是一点轻蔑,如同相逢在镜子中”,这是北岛一首《无题》的上半部分,很好的概括了莫尔索和这个世界的疏离和脱节。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也是一个高度剧场化的社会,人人粉墨登场,遵循着规则和秩序,进行着程式化的表演,母亲死了要哭得死去活来,情人节要按时发春,要坚信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等等。如果有人拒绝这样的表演,那他就是社会公敌,是所有人必欲杀之而后快的。莫尔索的死,不是因为杀了人,而是挑战了整个社会的伪善矫情,挑战了谎言堆砌的现代文明,戳穿了皇帝的新衣。这个什么都不爱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在这一点上是激情澎湃的。总是这样,小说中的人物代替我们说出真相,代替我们勇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