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1975年出版的书,商务印书馆的译本是1997年的,译者是黄其祥、纪坚博。书的调调儿有点象《大国的崛起》,以史学家的眼光回视既往的发展足迹,试图找出影响发展的关键因素,并解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这样的东东常给我们以找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感觉,深想想却有问题:凭什么说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作者选取的这些?换一个知识结构的人选取的因素一定会是不同的。以这种方法来处理经济发展问题,其实是作者自己压缩和保留此问题核心信息的一种权宜之计。
罗斯托是耶鲁毕业生,曾在哥伦比亚和麻省理工任教授职,并非是只作研究的学者,他曾在肯尼迪、约翰逊两届总统的班子中任职,因关于越南战争的相关政策而于1969年离开***部门。这本书的写作该是此后的事。罗斯托重要的学术贡献有二:一是经济成长分阶段的思想;二是关于经济史的研究。《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一书是其经济史研究的代表作。
罗是个学术野心很大的人吧。序言说:这本书原来是一部较大的著作的第一章而已,写着写着就独立成书了。他进行的工作是想搞清“世界经济在过去两个世纪里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并记录下各国经历经济增长的各阶段的史实。”(真是个不小的题目。)遇到的障碍:一是早期各国的发展都是按国别来记载和分析的,材料的收集、剪裁、整合的工作是不得不做的;二是不论国别的问题,单是选取的“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商业革命”、“科学、发明和革新”这些与现代经济成长有关的议题来看,就分处于不同的著作和不同的专业领域里;三是从亚当斯密开始的经济理论对于技术变化的处理始终很弱,所以在这一问题上很难获得既有经济理论上的支持。经济史难为,从文后的注释页有体现。共27页注释,完全是正文中出现过的实引文献,面熟的不多,真正看过写的东西的就更少。熟悉的只有何炳棣、亚当斯密、李约瑟、托马斯库恩、马歇尔五个人。罗斯托是否通晓相关国家的语言和文字?所获得的资料是根据原文还是译文?怎样判断众多相抵牾的研究成果中哪些作者的文献更可取?我是经济史研究的门外汉,对欧洲18~19世纪的经济更是懵懂,无从品评文献选取和使用上的优劣。不过,对经济问题独立成史颇有困惑,经济史似乎更象是某种经济理论的补述,或者是经济理论形成前的雏形描述阶段。
象阿瑟•刘易斯等众多研究经济发展的学者一样,罗斯托把社会分成传统、现代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里缺乏稳定的、经常的技术革新,所以没有自我维持的增长,而在后一个阶段,人类有组织的创造力构成了生产力,经济开始摆脱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幽灵和李嘉图的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最大的不同在于人们的观念——是否相信人类有系统地驾驭自然的能力。在欧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中,天主教的陈旧观念逐渐为新教所代替;民族主义力量越来越强大;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重商主义出现;进而这种思想又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斯密提出的分工有利于交易各方越来越深入人心;中央***的权利除了公共安全外,也要考虑公共福利和发展;欧洲的国家之间无意间形成彼此竞争、互相学习的局面。对外开放,市场扩大鼓励了生产/销售等的专业化,提高了社会整体效率。而科学革命,是另一区分现代和传统社会的重要因素,这是罗斯托着笔最重的地方。
罗斯托喜欢“报酬递增”这个概念,并将其与资本深化相联系,而资本深化又离不开技术革新。发明、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有着怎样的关系?罗认为:从哥白尼起到牛顿,科学革命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人们对自己、对社会、对物质世界、对宗教的看法。科学、发明等活动都是社会投资的形式。耗财耗时去寻求新知识,是为了获得改进的方法,这种选择本身是有代价的,也是有风险的。虽然科学研究未必直接带来发明,但借助对更根本问题的认识,能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方法,这种潜在的观念上的更新,增加了发明家/企业家/各种领域中的创新者的数量。
罗说:“关于人类及其历史的每一种理论,都可加以简化。”。“历史学家的理论决定他选择哪些相关的事实,决定他把哪一种起作用的力量摆在舞台的中心。”。如此看来,经济史家往往象不负责任的灯光师,很难做到把光打给经济发展中真正的主角,而往往是聚焦在了其本人更熟悉的领域,难怪会有那么多的关于“经济发展的某种理论”。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3:32:2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5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