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漫长的告别等待《漫长的告别》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31:40
  • 65

谢刚

2004年底,我受命筹建新星出版社,2005年提出出版“午夜文库”的构想,我首先想到的是雷蒙德•钱德勒和他的《漫长的告别》。但雷蒙德•钱德勒作品的出版却太不一帆风顺了。

漫长的孕育

在2005年以前,大陆和台湾都有几家出版社在或多或少地出版钱德勒的作品,据说大部分都没有得到授权,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钱德勒的作品已经濒近结束版权保护期了,再买版权从经济上不合算,另一方面,钱德勒确实把他身后的版权也搞得莫名其妙、扑朔迷离。

钱德勒就像他的作品一样个性十足,他能把烂俗的故事写成精妙绝伦的小说,也能把自己精彩的生活弄得乱七八糟。

钱德勒是个天才。在他前半生,既与侦探沾不上边,也与电影靠不上沿,他充其量只是个爱好诗歌的是不是成功也待商榷的商界人士,当过一个地方石油公司的副老总。他45岁才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勒索者不开枪》,刊登在廉价的《黑面具》杂志上。但他的后半生却太不同凡响了。1939年他51岁出版了他第一部长篇小说《长眠不醒》,大受追捧,随着《再见吾爱》《高窗》《湖底女人》和代表作《漫长的告别》的出版,他成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而且是被无数文学大师所推崇的大师。他与达希尔•汉密特一起成功地推翻了英国古典推理对美国侦探小说的统治,开启了美国本土硬汉派私人侦探小说的强悍传统,是为推理史上有名的“美国革命”。钱德勒被誉为硬汉派侦探小说的灵魂,代表着硬汉派书写哲学的最高水平。他与海明威、福克纳等被认为是美国本土文学的代表,他们共同撑起美国小说最高峰的史诗时代(1920~1950)。钱德勒在电影方面的成就绝不亚于他的文学,他是好莱坞黑***的缔造者之一,他与比利•怀尔德合作的《双重赔偿》被认为是黑***的教科书。毛尖更把钱德勒称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编剧”。他是好莱坞的宠儿,在四十年代,他的四部作品六次被搬上银幕,协助他写剧本的竟然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威廉•福克纳,与他合作的也都是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这样的大牌导演,在当时,在好莱坞,很多演员以能扮演钱德勒剧中人物为荣,尤其是扮演被誉为“有金子般心灵的骑士”“宁可***一名贵夫人绝不糟蹋一名处女的”菲利普•马洛(马洛在1995年以第一名的得票被美国推理家协会推选为150年侦探小说史上最具魅力的侦探),亨弗莱• 鲍嘉扮演的马洛最被钱德勒认同。

在现实世界里,钱德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根本就是一个无视于现实、无视于世俗的人。他就像一个率真的儿童,肆意地开着拙朴的玩笑。在当时的美国文坛,他与海明威齐名,但他却瞧不上海明威,他在自己小说里给一个笨警察起名叫海明威,说他是一个“老是重复同样的话,直到让大家相信那话很精彩的家伙”。他拒绝一切奖项。即使是获了诺贝尔奖,他也必然会拒绝。原因有二:一是他认为诺贝尔奖颁给了太多二流三流作家,而许多远胜于他们的作家没有获奖。二是他绝不可能穿上晚礼服跑到瑞典去发表演说。他喜欢洛杉矶的理由竟然是他认为那里出产的杯子极具特色。他36岁结婚,婚后才发现他娶的妻子比他不是大八岁而是18岁。他说他与妻子“可以不经任何言语就进入彼此的内心”。晚年的他试图尝试自杀,写了半辈子硬汉的他冲自己连开三枪,子弹“笨手笨脚”地仅仅击穿了他正泡着澡的浴缸。

他是一个愤世嫉俗、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人,虽然在文坛上他地位尊崇,追随者推崇者众多,但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把自己的事情总能搞得一团糟。他孤零零地死在异地他乡,他的出版经纪人和他的秘书为争夺他的版权打得不可开交,没有人去管他,他被收容到一个专为穷人设置的墓地里。生前喧嚣狂傲的他死后极尽悲凉,只有17个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大部分都是点头之交。

他把自己的事情搞成一团糟糕也给我们购买版权增添了无穷麻烦。为了取得钱德勒作品的合法授权,我们真是踏破铁鞋。从2005年初,我们就开始向海内外著名的几家版权代理公司提出寻找并购买钱德勒版权的申请,几家版权公司都费劲周折,但一直无法与钱德勒版权的所有人取得有效联系。为了找到所有权人,我委托了在美国的朋友,美国的新闻机构,他们联系到了钱德勒的出版方,他的原来出版经纪人的后人,联系到了他的姻亲,找到了钱德勒的墓地,找到了钱德勒的故居,甚至一个朋友买齐了钱德勒的所有旧书、电影,但都没有找到得钱德勒的版权代理人。还是多亏了村上春树,他因为亲自翻译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而被媒体追踪,日本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钱德勒,我们最终还是通过日本的有关机构才了解到代理钱德勒的版权的是一家不大的澳大利亚版权公司。当我们把出版钱德勒作品的诚意讲给版权代理公司时,他们被感动了。2007年,我们终于取得了钱德勒所有长篇小说(共七部)和一部短篇小说集的中文出版的授权。

那天晚上,几个爱好钱德勒小说的人聚到了一起,几乎喝了个通宵。

漫长的精耕细作

版权买到了,紧接着的就是翻译了。翻译首先要选原本,即原出版本,我们给译者提供的翻译蓝本一定是原版图书最权威的版本,此外还要认真核对作品的最初出版本,即使作品的最初版本是小语种,我们也会一一核对。参与“午夜文库”的许多人都是铁杆侦探迷,他们知道侦探小说的一个小小的细节或许就是破案的关键,就有可能影响到推理全局,所以,我们给译者所提供的一定是尽可能最权威、最准确的版本,尽可能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的缺憾。

“午夜文库”对译本的选择是谨慎的,也是极为挑剔的。我们有一支应该说力量十分雄厚的翻译团队,有一套科学、严密的翻译流程。对于译者和译本的选择,我们不盲从权威,不盲从经验,只看翻译质量。即使是大师翻译的,也要研究分析他所用原本是不是最权威最准确版本,也要核看原文看是不是有漏译错译之处。这次钱德勒作品的译本,有两本我们采用了傅惟慈先生的译本,傅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家,是大陆翻译领域的大师,纵是如此,我们也还是认真核校了原文,并按照《翻译人名大辞典》《翻译地名大辞典》统一了译本中的人名地名等技术性的数据。同样的,钱德勒的《再见吾爱》我们原来计划是采用焦雄屏先生的译本,焦先生同样也是大师,学贯中西、著作等身,而且《再见吾爱》的电影是非常经典的,采用电影大师焦先生的译本是非常切合的。但我们在核读完原版图书后还是最终放弃了焦先生的译本,主要是因为台湾与内陆文化的不同造成的语言表述上的障碍,也有原版版本选择上的不同。

“午夜文库”特别是大师系列一般都会选择出版大师的一系列成名作品或者代表作品,在这一系列中,书与书之间都有些必然的联系,人名、地名甚至器具、物品、数据以及酒馆的名称、妓女的绰号等所有相关名词需要完全统一,作品习惯的用语、语言表述的风格、人物的心里描述等等都需要对照原文做全面的统一和规范。例如在《八百万种死法》里出现的“小孩手套酒吧”,如果在《酒店关门之后》又出现,你就不能翻译成“孩童手套酒吧”。同样的,在这本书里,这种酒确定了译为“轰炸机”,在另一本里酒不能译成“B—52。”所以,“午夜文库”除了译者翻译、编者编辑外,还有一个专门的统审,他要做整个系列内容的统一,他既要看译本,还要核原文。一部20万字的小说,要在一年内完成翻译、统审、编辑加工等工作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午夜文库”为什么储备了两百多部大师的经典作品但出版速度始终十分缓慢的主要原因。

钱德勒作品的设计似乎不好再用挑剔来表述,连我们自己都觉得“吹毛求疵”了。在钱德勒之前,“午夜文库”出版的大师系列侦探小说,一直采用统一的装帧模式,长32开,红封面,烫银字,精装。从钱德勒开始,午夜文库大师系列就先从平装本开始。平装本其实就设计而言,比精装本更具挑战性。这个挑战,在钱德勒身上得到了验证。钱德勒《漫长的告别》一个封面,我们共设计了60多稿,一本书设计60多个封面,似乎是匪夷所思的,但确实是事实。

我们曾经分析过日本的推理小说设计,也研究过台湾和欧美的侦探小说封面和开本,甚至我们还曾经想用电影海报的形式来设计钱德勒小说的封面,但最后都放弃了。曾经有一个封面我们都非常喜欢,是一个在加拿大工作的中国设计师设计的,她用细管笔一笔一划手绘了一幅精致大气风格独特的封面,也很符合钱德勒的韵味,但由于她选用的是小说里的一个场景,很容易从封面上看出故事的端倪,最后我们还是忍痛割爱了。这也是为什么钱德勒作品的出版一拖再拖的原因,因为正文其实在年初就已经全部做好了,一直在等封面,等了近四个月。

在钱德勒身上,我们倾注了太多的心力,他的作品,已经超出了其作为商品的价值,这种付出,不仅仅是因为喜爱,更多得是我们认为是值得的。阿城先生说“钱德勒因他的作品而不死”。作为侦探小说大师,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决不是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迪克森•卡尔所能匹比的,他能被大家票选为150年侦探小说史上做优秀作家中的第一名,他能为奥尼尔、钱钟书、村上春树这样的小说家所推崇,被誉为“文学大师崇拜的大师”绝非浪得虚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