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知堂回想录《一粒纽扣挡子弹 周作人终成汉奸》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31:23
  • 318

一粒纽扣挡子弹 周作人终成汉奸

柳已青

谈《知堂回想录》,不能避开版本。如今内地所见版本,依据的底本是香港三育初版本、再版本。1982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周作人回忆录》,这是钟叔河独具眼光编辑出版的,开一时出版风气之先,为读书人津津乐道。这个版本如今多在藏书家的手中,比较罕见。而1970年5月香港三育初版本,据说,在书肆搜求难度一点也不亚于所谓“宋版元椠”,已成为“新善本”。有一次,我在一朋友家中,欣赏他珍藏的上海书店的1981年影印版,也算开眼界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所读《知堂回想录》是河北教育出版社的止庵校订本。河北教育2002版的《周作人自编文集》,我曾经买过一套,非常喜欢那个雅致的封面。

当时读《知堂回想录》,囫囵吞枣,不知其妙趣。总觉得,读出知堂的滋味儿,一是需要年龄、阅历和学识,还需要心境。知堂的书,大抵在深夜读最佳,或者寂寥的时候,才会觉得其文平淡冲和的悠远和绵长。比如,知堂到日本留学时,最初住在鲁迅寄宿的地方,看到日本少女赤脚走路。由此洋洋洒洒写开去,如跑野马。想到古时中国江南同样的风俗,从张汝南的“江南好,大脚果如仙”,到李白的“两足白如霜,不着鸦头袜”。知堂中学、西学俱佳,他将一生的烟云尽收于一书,除了属于真实的部分,还有诗意的成分。我非常欣赏由事实生发的,那荡开的笔墨,恰似小说中的闲笔,很跳跃的,“一溜走如烟”,让人好生去追。

现在手边的一套《知堂回想录》,还是止庵的校订本。装帧、设计,乏善可陈,径直进入知堂的文本好了。

知堂诞生“是极平凡的”,但因为族人传言白须老人投胎转世,说他的前世是一老僧,知堂对这样浪漫的传说,是相信的。五十知天命之年,打油诗云:“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他一再说,“寿则多辱”,事实上也是如此。

读过不少书,揭秘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公案,总感觉说了等于没说。还是忍不住,看周作人自己如何说。周作人“不辩解”,什么都没有说,但好似什么都说了。“至于其他无论什么样人要怎么说,便全由他们去说好了。”知堂就是这样的态度,对后来的下水也是如此。难怪钱理群在《周作人传》中这样评价周作人:“对于自己写下的历史的每一页,他都没有半点忏悔之意。他也同时拒绝了将自我崇高化、英雄化的蛊惑……”

如果说兄弟失和是影响两人生命中一件大事,那么,1939年元旦突发的枪杀事件将周作人推向另外一种人生。苦雨斋中日军的刺杀行为,对他影响太大了,迫使周作人迅速作出抉择,半只腿入水的周作人终于完全下水了。从此,周作人就当了伪教育总署督办。历史就是这样荒谬,假如他毛衣上的一粒纽扣没有挡一下子弹,那他是个英雄式的人物。然而,他成了汉奸。

在时人和后人看来,周作人不应该落水。他的老友钱玄同宁因贫病而死,也拒不接受伪聘。有人说周作人落水是因为他的日本太太,也有人说是因为他太喜爱日本的文化趣味。我觉得,这些因素都有,在周作人的精神深处,有一个虚无的黑洞,使他将名节之念、手足之情,都淡化了。孟心史卧病在床,曾给北大的同仁出示讽刺郑孝胥的诗作,周作人也看了,但无法对他产生触动。抗战胜利后,周作人被投入南京老虎桥监狱。审判时,他曾以看北大校产为自己开脱。对自己的人生,从不考虑他人和外界的评价和态度,这一点,周作人和张爱玲有点相似。

我在这篇文章中,一会把他写作周作人,一会写作知堂。是因为忠实于自己的感觉。和鲁迅失和的是周作人,下水的是周作人,一意孤行的是周作人。谈北大旧人旧事的是知堂,苦口甘口写吃食的是知堂,平淡冲和的是知堂。这也就是一个人的两面。

曹聚仁约请周作人写《知堂回想录》,最初叫《药堂谈往》。药堂,是他的笔名,他的这本回忆录中果然有中药味。当然不仅仅弥漫于“父亲的病”章节。周作人回忆起“父亲的病”,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看淡生死,没有悲切的意味,他的超脱在药味中。曹聚仁打了个比方,说周作人的文字是龙井茶,这种神韵,看上去无颜色,喝起来回味无穷。我觉得,《知堂回想录》也似一味中药。有时,药,也不是全用来治病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