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论罢“丧家狗” 再寻真“孔子”
柳已青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读可读之书,珍惜生命和时间,远离面目可憎的高头讲章。按照这个标准,读李零释经典,一乐也。他总是能挠到读书人的痒处。
《去圣乃得真孔子》是《丧家狗》的续篇。平白,简练,但又蕴含着学术成果,包容着洞察历史与现实的丰富意蕴。好多地方行文,完全是口语,比如,谈到孔子的“祖国”是宋国,“宋人的特点:死心眼,认老礼儿,性格很倔”;谈到孔子的政治烦恼,“他这个人,迷政治,超过一般人,不搞政治,绝对受不了”。谈到孔子的出身,李零深入浅出,考证孔子的先人,指出孔氏如何从河南商丘搬迁到鲁国曲阜。写到宋国的都城商丘,荡开的笔墨,几句话,传递出考古的信息:“商丘是成汤所居,比河南淇县的朝歌早,比河南安阳的殷墟早。已故的张光直教授,过去一直有一个梦,就是希望找到成汤所居住的‘商’,把它亲手挖出来。……‘商’没有挖到,但挖到东周的宋城。宋、卫一带,是著名的黄泛区,故城多被黄沙淤埋,完全在地下,从现在的地面挖下去十几米,才能接触到东周宋城的地面。商代、西周的遗址还在下面。”有考古的成果,有对考古的判断。提醒我们,李零是一位用现代眼光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学者,他精通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三个领域。《论语》纵横谈,从《论语》出发,到达孔子生活时代的诸多层面,入乎其内,又超脱于外。词近旨远,言约意丰,常常形容古诗词,用来形容李零的这本《去圣乃得真孔子》,自然是妥当的。
李零的充满风趣的表达,令读者读来饶有趣味。在会心一笑中,和一个脱去圣人外衣的真孔子,在《论语》中相逢。《论语》中的孔子,有血有肉,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孔子的喜怒哀乐,孔子的凄凄惶惶,孔子的仰天长叹,孔子的捶胸顿足,在李零的解读下,是那样清晰。“《论语》是子书,要当子书读。”李零还原孔子真面目,出发点是反对愚民:“读《论语》,最傻最傻,就是拿它当意识形态。”李零分析认为,历史上捧孔子,有三种捧法,一是讲治统。这是汉儒;二是讲道统,这是宋儒;三是拿儒学当宗教,这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说。“三种都是意识形态,说是爱孔子,其实是害孔子。我是反其道而行之: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李零去圣和解构“道统”,一点也不损害孔子的思想和个人魅力,让人想起谢尔曼(StuartP.Sherman)的一段话:“所谓伟大的书是从丰富而充实的人生中摘取出来而填入字里行间的……你在不同的时日和不同的心情下阅读,你仍可感受到它成书时的气息和命脉。”《论语》是伟大的书,李零的《去圣乃得真孔子》,让我们感受到《论语》成书时的气息和命脉。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可以说是史家司马迁开创的传统。李零从孔子的出生、相貌、身材说起,直到门下弟子。为了写作《去圣乃得真孔子》这本书,他重走孔子路,跑了山东、河南,实地考察了孔子生活过的地方,遍访孔子的行迹,他把这个叫做“阅读写在大地上的论语”。所以,李零的文字,既感性又理性。在孔子的登临处、垂钓地发思古之幽情,在孔子周游列国的线路上怀古、吊人,思接千载,实地考察的感性认识,与打通古今的思考,读来更有感觉。
《去圣乃得真孔子》贯穿着学者对现实的关怀,对历史的省察,也是拿孔子不当人的批驳。可爱又可怜的孔子,性情又通透的李零,以一册《论语》连接两千多年的彼岸与此岸。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3:31:21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5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