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The Reader《Failed to be universal》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30:17
  • 56

The Reader,Bernhard Schlink的小说,国内译作“生死朗读”或“朗读者”。在搜寻这本书的封面的时候,在英国出版的译本封面上,我注意到这么一条评语:For generations to come people will be reading and marvelling over Bernhard Schlink's The Reader.

我不太相信这条评语。

出自某人的大力推荐,我决定尽早读到这本书。手头最容易得到的版本是英文版,阅读的经验意外地流畅,三天的零碎时间而已。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固然有感动与赞叹的瞬间。可最后,当我在豆瓣写评论的时候,我还是只给了四颗星星。

如果说小说的艺术在于,用只有小说才能达到的方式,去描述人的特定存在处境,这本书一定程度上达成了相当的贡献。另一方面,我相信任何阅读体验都是个人化的。评论也不例外。

小说的第一部分,我所得到的绝大多数的信息与共鸣,不过来自于那特定的男女关系。少年对于成***性身体的迷恋,也许只有经历者才能清楚领会。描写并不***,甚至有些伤感 -- 也许就象青涩年代的puppy love,年纪跨度巨大的男女之爱也注定会有背叛,失败,忘却的一天。当读及关乎这种爱情的描写的时候,我总感受到深深的伤感 -- 也许正如小说本身所提及的,如果爱以痛苦终结,那么痛苦的阴影很可能笼罩爱情的整段回忆。痛苦并非只存在于结局,它从最初就开始孕育,与快乐与激情同时生长,推进,蔓延。这也许只是一种错觉, 也许是回忆的特质。总之,看着Michael与Hanna的情感进展,肉体的情欲到精神的依赖,亲密的沐浴到黄昏的朗读,除了让我回忆起一定程度相关的个人体验,剩下的,无非是注定失败的情感的哀伤。事实证明,这些体验与共鸣,与这本书的主旨,并没有太大关系。

尽管小说的第一部分占据了近乎一半的篇幅,它与主题的相关度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密切。第二部的描写相当理性,冷感,而隐藏的主题终于出现。至于相当简短的第三部,更接近于一种尝试(徒劳?)的救赎与谅解。第二部的阅读部分,几乎让我赞叹 -- 我看到了传统现代意义的写作方式(从作者的朗读书目来看,他显然受传统意义的现代文学影响很深 -- 这种文学自20世纪初终结),精妙的布局与呼应,现实的观察与剖析,以及对人的存在困境的关怀。关怀,这曾经是伟大作品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在浴室里踱步,回放着其中的情节,哲学的讨论与人的困境。我问自己,是否现实相对于荒诞,困境相对于臆想,关怀相对于消解,就一定更具备高尚伟大的色彩?传统意义的价值论述,无论出乎于徒劳的客观角度,还是纯粹的个人体验,我是否能给出一个判断?答案是不能。我为重新读到了传统现代意义的写作与价值讨论而激动,却又同时认识到,这种写作与讨论,至少对我来说,并不具备先天的高尚性。

回到这本书来 -- 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它那精妙的布局,传统式的结构与推进方式,一定程度的人文关怀。我一度感到遗憾,如果这种人文关怀能够获得某种升华,这本书也许将更接近“伟大”。事实上,这很可能只是一种错觉。这种布局,回放起来,让我感到匠气十足;那曾经血肉丰满的人物,在向结局推进的过程中,随着作者意图的暴露,渐渐变得符号化了。一些可以更深刻更出色的探讨,让位于预先设定的主题。对Holocaust的反省,两代人对这个问题的某种禁忌与交流,理解的困难,这个过于确切,集中的主题把这部小说的位置生生拉了下来。Hanna是老一代人,Michael是年轻一代,爱情的开始与失败仿佛是两代人交流,理解的缩影,不能读写则象征着信息与选择的缺失;这些象征,恐怕的确形迹太过明显了。

那些充满戏剧性与宿命意味的安排,到最后回头省视,竟不过是达成这个主题的刻意安排。Hanna最后的死亡,同样不能让我信服,倒更像是象征着老一代人的宿命 -- 又或者说,从年轻一代的角度看来,对老一代人最容易最直接的处理方式。的确,与理解相比,遗忘是多么容易的事情。

对于罪行,理解与谴责不能并存;即便处在困境之中,人的自由与责任都不能由他人来代行。我回忆起这些精彩的思考片断,它们短暂地闪了闪光,却被那预设的主题淹没了。很可惜。It could but has failed to be universal.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