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123页的小书,还没一厘米厚,却被我拖拖拉拉的看了两个多月。阅读前期,几次想打住,后来总算硬着头皮坚持下来。读完后,又多次想为这书写点东西,可一拖又是一个月。——原本这样的随笔集,若我在阅读后没有太大的震动,就基本上收归到书架深处。偶尔写东西需要时,才会翻出来检索一番。可是,就算到现在,我依然无法准确说出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是那种只要打开阅读,就能立刻激动的类型。也不是那种需要反复阅读才能触及本质的类型。——我从没见过一本哲学随笔像该书一样水准参差不齐!但是也确实不乏闪光点,有些段落和观点还具有持久的存在感,如同一个锤子,隔三岔五的敲打着神经,力度不重,但是隽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视本书为鸡肋,一个很有嚼头的鸡肋。几度想要弃置,又不甘心时间的耗费。结果就只剩下一个办法——最大限度的挖掘它的精髓后,方可弃之不惜也。
从开始到该书的60页,是于丽娅·克里斯特娃论述的起点。这一态度傲慢、拗口“艰深”的绵长论述,其实只用三个问题就差不多全部囊括。一:何为反抗。在这个问题上,于丽娅·克里斯特娃开篇就玩了一招“缩小概念外延”的花招。——这是在严肃哲学随笔中,本该极力避免的,不可原谅的硬伤。——反抗在她看来,只是词源学和普鲁斯特的意义上的反抗,“意义和冲动相互回溯,从而揭示记忆,让主体的生命重新开始”。从开始定义反抗时,就已经最大限度的清空了外部的反抗空间,把反抗逼到主体内部。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对于“第二个问题:反抗什么?”的解答,便自然而然的落到且只能落到精神分析学的层面上。在这一部分,她的论述让我抓狂,我几乎是充满愤怒的看着她趾高气扬的扯东扯西:她从弗洛伊德扯到荣格、拉康、维特根斯坦……期间又塞进去黑格尔、康德、萨特、海德格尔……我被强行复习了一遍西方哲学!而且她在言及这些先哲的时候,通通非常概括,专业术语也不做解释。若是不知道“审查”这类词语在心理学中的意义的,或者不知道“在、存在、烦、先验”在哲学上的意义的读者,早就被她晃晕了吧。如果非要找出于丽娅除了拾人牙慧外,在这部分的成就的话,不知道贡献出一个玛丽·罗斯的案例算不算。事实上,这些论述已经把第三个,本该最重要的问题折腾的无关紧要了。——为什么反抗?为了自由。可是,作者开篇进行的缩小概念外延的做法,已经限制了答案的范围:从内心,从精神分析角度……克里斯特娃即使看到了“对于古希腊人而言,自由主要是指身体活动的自由。”,也无法对外部的自由重视起来。我一度怀疑她是否普通逻辑没有过关,不然,为什么那么重要的演绎推理都没有重视呢?
所以,诸位,我当时的啼笑皆非、哭笑不得以及出离愤怒,大概也都可以被可理解的吧。
但是紧接而来的第二部分,却让人见识了她作为小说家的才华,以及身为与罗兰·巴特齐名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创造者的实力。并且她在符号学上的洞见,也非学术抄袭者所能具备的。第二部分叫做《对另一种语言的爱》。用非常优美的、值得大声朗诵甚至背诵的语言,探讨了作家在文学构造中的作用,粗略来说,是一种连接无意识和文本过程中,生成意义的人。在符号的象征作用上——她更重视语言担当的符号象征作用而非表达作用——她讨论了普鲁斯特的语言、母语、翻译、流浪和言辞间达到的自我救赎。还从语言符号角度,深入了精神分析。(依然不是其原创,《逃避自由》里有更为精辟的论述。)我认为,这部分构成了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比如这段:“背井离乡永远是一种痛苦的命运,但是从拉伯雷到柏林墙倒塌以后,它是我们今天寻找神瓶的唯一途径。因为需要寻找,所以神瓶只存在于寻找的过程中;因为需要逃避流亡者的自以为是和傲慢,所以它也只能存在于不断流亡的过程中。”(70页)”可以说,第二部分的语言较第一部分来说,完全天壤之别。比我引用的那段文字还要优美的段落,比比皆是。这让我更加困惑:为嘛同时一个人,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最能引起读者憎恨或者激赏的,是该书最后一部分:《亲欧洲与敌视欧洲》。但对我来说,这部分完全味如嚼蜡。不仅如此,还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低能,学术上的迂腐自大,还更能窥视到于丽娅·克里斯特娃目光的狭隘、自以为是。于丽娅·克里斯特娃现任巴黎第七大学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常任客座教授,在她的经历中,敏感的领受了来自法国社会对异族的伤害——她原籍是保加利亚人——可以说是非常敏锐的感觉到了,法国社会对待异邦人的高傲、冷漠、抵制和不认同感。但是,她完全没有意识到她自己对法国文化的浸淫,早就沾染了让那些她不爽的风气。于是她在大肆夸耀美国(她的第二故乡)政治体制的民主时,又受不了美国思维对她学说的轻慢。甚至在学术论战中,她也毫不掩饰她的优越感。在论及政治的时候,反复强调欧洲,主要是法国理念的优越和重要。丝毫没有力度的提出价值的多元化和世界的“两种自由的模式”:她仅仅从符号学、精神分析学改进过的宗教、思想的自由、神话源泉、人性对尊重呼应来苍白的呼喊。所涉及到的政体,完全是只读圣贤书的迂腐酸人空想出来的,连古罗马的政体制度的实效性都远远不及!期间引用的汉娜的话,***的话,只能更让她沦为笑柄,反衬出她的幼齿。关于欧洲、美洲的讨论,再不济也要加上中东、亚洲、北非这三个地区讨论,才可以得出一些看的入眼的东西吧?记得我读完这最后一部分,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老祖宗说的一句话,“术业有专攻”。真是妙绝了。
于丽娅·克里斯特娃说的一句话,或许可以和加缪的那句“我反抗,故我们存在”相匹敌。那就用那句话仓促结束这篇书评吧——“反抗是我们的神秘信仰,与尊严同在。”然也。
08 7 23
注:血腥玛丽,鸡尾酒的一款。伏特加为基酒加入番茄汁、辣酱油、精盐、黑胡椒。酸甜苦辣咸俱全。爱者爱之切切,恨者恨之切切。见仁见智了。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3:29:3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4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