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北京往事编辑手记:老周的《北京往事》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27:57
  • 65

老周,本名周大伟。说起老周的经历,颇有一些传奇色彩。老周79年参加高考,考取了西南政法学院的刑侦专业,居然因为“对专业不满意”,不想去读。后来老周千方百计找了一个同学对调了专业,转到法律系,方才安心入学。有意思的是,那位和他调换了专业的同学毕业后分配到公安部,现在已经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公安部副部长了。为此,我曾问他,如果你当时读了刑侦专业,估计现在也是个副部级了。老周对此只是淡然一笑。本科毕业后,老周师从我国法学泰斗佟柔教授研习民法,后又留在中国人民大学搞研究,一条学术上的金光大道已经在他脚下展开,他却毅然远赴重洋,而后又弃法从商。现如今,老周的师兄弟们个个都是博导、教授了,老周对此同样是淡然一笑。当然,老周从商后干得也很不错,终日奔波于大洋两岸,四处投资,但商海成功的老周却又流露出回归学术的意思。就说老周的这本《北京往事》,说的虽然只是些与学术擦边或是无关的事情,但骨子里体现的还是一个学者的思维方式。

我与老周结缘,纯粹是因为《法学家茶座》。大约是在2004年,何家弘教授转来老周的一篇投稿:《从海滨公园里私家别墅想到的法律问题》。文章风格相当符合我们《茶座》的要求,介绍的美国Zonig制度也比较新鲜,我决定采用。但文中提到了当地领导“可能存在的”腐败问题,让我觉得颇为敏感。于是,我给老周打了个电话沟通。这是我跟老周第一次交流。对于我提出的问题,老周感到有些不解,在他看来,这分明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么。但老周还是很尊重我的意见,对相关文字进行了修改。总之,第一次交流,老周给我的印象是:在美国待久了,太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了。再后来,该地方的主要领导果然因为腐败问题落马,老周还提起了这件事,以证明他的“先见之明”。而在我看来,这其实又一次证明老周对“国情”的陌生。

说起老周的不谙“国情”,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有一次在北京,老周请客吃饭,碰巧他的司机不在,老周亲自开车。当时正是下班的高峰期,马路上尽是闯红灯、横穿马路的行人。老周开着他的巨大的7系宝马,那一路可谓是手忙脚乱。我笑他“在美国待久了,就不会在国内开车了”,老周还不肯承认。但我分明看到了他额头的汗滴。当时大约是在隆冬。

长期的国外生活经历,倒是给老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看待周围世界的视角和参照系,因此,老周的文章总是很独特。譬如,当很多外国人在奔走呼吁保护北京的老胡同的时候,老周就提出了质疑。老周以为,这些鼓吹保护老胡同的“洋志愿者们”,没有几个人是真正从胡同里“原住民”的角度考虑的——老外们自己用着抽水马桶,却希望胡同里的人继续用公共茅房,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样很“原生态”,看上去“美得很”。对此,老周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骑自行车的人和喜欢骑自行车的人,过的是两种不同的生活;住在胡同里的人和喜欢胡同的人,过的也是两种不同的生活。老周特别强调,他是在美国待久了之后,才想明白这一点的。

翻开《北京往事》这本书,你会发现,老周到了美国后想明白的事情还有很多,大到国家社稷,小到鸡毛蒜皮。当然,老周不是漫无边际的想,他反思的多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譬如,老周对1972年过的那个生日一直耿耿于怀,因为那一天完全被尼克松访华搅得一塌糊涂;譬如,老周对在火车上和陈凯歌的一次偶遇一直念念不忘,因为那次陈不经意间道出了老周的一个心结;再譬如,老周对于和王朔的交往津津乐道,不仅是因为两人同在北海舰队服役,更缘于王朔那“改变中国人骨髓”的文字……老周的文章,即有周国平式的细腻文笔,又有王朔式的调侃,还不乏王小波式的冷幽默,此外,在字里行间,我们还能读出老周在回忆中倾注的感情。但是,如果据此就把老周当成一个喜欢忆旧的人,甚至是喜欢拿自己与名人的交往“显摆”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老周的文章中,所有的回忆都只是一个由头,往事不过是现在的注解,回忆为的是迎接未来。

写到这里,我突然开始怀疑起自己对老周的判断。老周真的不谙国情么?一个不谙国情的人能在国内把生意做得这么大么?一个不谙国情的人能写出如此的文字么?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还是在书里找答案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