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肉体与石头《肉体与石头相碰时文字》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26:03
  • 68

肉体与石头相碰时文字

——《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札记

肉体即身体,石头是建筑的隐喻。在《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中作者理查德•桑内特坦白的承认,他的专著是受他的朋友福柯《规训与惩罚》的启示而成稿的。

因此,《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关于城市建筑的身体史。

有了这样的观点之后,理查德•桑内特将城市建筑的发展划分为三种理念与类型:第一类“声音与眼睛的力量”;第二类“心脏的运动”;第三类“动脉与静脉”。

在“声音与眼睛的力量”中,著作者侧重分析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代表性的建筑会议厅与斗牛场,前者为听觉的建筑,后者为视觉的建筑。声音交流为了民主的议论,眼睛观赏是为了征服的炫耀。

在“心脏的运动”的里,叙述了中世纪宗教怎么样从重视建筑外部,而进入内部,尤其是对“光”的导入,引导人们遐想天堂;另外著作者还对威尼斯的经贸市场的分析,建筑的隔断分区恰如的跳动心室而功能不同。

最后部分的“动脉与静脉”,完全描绘一幅城市仿生图画。特别指出城市的交通速度,降低了人们对城市的感受。城市愈来愈偏离人的身体和文化了。

以身体来感受建筑,无疑是一个崭新的视野。在这里叫我联想到刚刚读过去时的朱大可先生的《记忆的红皮书》里两篇文章,一篇为〈明清民居的权力布局〉,另一篇是〈穿越中国迷园的小径〉。

从〈明清民居的权力布局〉的小标题:1、猪的信念;2、天井里的风水神学;3、分隔的权力;卧房政治——可以看出身体与建筑关系,建筑对身体的规训。

从〈穿越中国迷园的小径〉可以不同文化烙印的身体对中国园林的天壤之别的感受:“东方和西方冲突的时刻降临了。一个印度人称,这是他毕生所到过的最奇妙的地方,它是世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盆景,而一个澳洲人则向我痛斥说:‘ 我从没有见过如此矫饰的园林,它是一种虚假的自然,并且从头到尾都是一场视觉的骗局。’”

朱大可则分析说:“这真是个令人沉湎其中的空间。假如人并不急于离去和寻找出路,便会感到某种时间回旋的幸福。所有这些东方园林的话语构件,每一个意象和每一处风景,都被精心编织进了个人的时间进程,成为线性历史中的隐喻:小径、护廊、曲桥和山洞象征行旅,而画舫、水榭、山亭、茶阁相当于驿站,在敞直与弯曲、前进与折回、平坦和起伏、水与泥土、岩石和草木、行走和休憩、居室和野外、风雨和阳光、迷失和辨认、希望与绝望等诸多要素的变化之间,人实践了他生命旅程,并就此看见了他内在的道路,不仅如此,中国花园是一个经过高度压缩的世界模型,它还要以一种自足的庭园话语体系来取代整个世界。”

在这里充分指出了中国园林对身体与心理的虚拟性、迷宫化。因此,解读身体的文化是需要身体的语境的。并且文化的语境还有高度一致性。

因此,以身体史来解读建筑,绝对为一种另类的视角。

复旦大学赵立行教授评价《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时说:“桑内特是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开始思考人类身体与城市文明的,建立身体与城市的关系当然是本书独特的视角,体现了他对历史和现代文明的深深的思考。”

2008-6-1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美]理查德•桑内特 著,黄煜文 译,世纪出版社,2006年7月一版,价格:40•00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