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身份的焦虑《2007年最受忽略的10本好书(上)》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24:03
  • 75

1,《货币的非国家化》。

这本哈耶克晚年的最后一本经济学专著,实际上是2007年流行书《货币战争》的精神起源:货币本来就应该是私人的。这个写于30年前的薄薄的册子迟至今日才由秋风翻译成中文,可谓姗姗来迟。作为经济学界的思想巨子,哈耶克的精神能量堪与亚当斯密比肩,其价值远远为大众所低估,也远非奥地利学派一派所囿。秋风与我在华夏时报同事时就翻译了《哈耶克传》,是这一领域的新锐译家与研者,此书较前书译笔更显凝重与严谨。秋风是继山东大学教授冯克利之后的兼具研译才能的得力人选,他所撰的那些媒体时评也许会速朽,但在哈耶克领域内的译介则贡献甚大,值得谨记。

2,《美国精神的封闭》。

布卢姆将美国的大学精神简化为美国精神,将对美国大学的垢病称之为美国精神的封闭。《强势民主》的作者本杰明巴伯称这本书是“最动听、最精致、最博学,而又最危险的传单”。布卢姆的叙述从第一句话开始就鞭僻入理:“我通常认为,美国年轻人是在十八岁时才开始接受教育的,他们的早期生活是一片精神上的空白,他们进入大学时如同一张白板,对深层自我和自己肤浅的经验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当你看到中国的大学教授陈丹青、张鸣、杨帆在批评大学教育的同时,当你再看到《新周刊》的《中国大学魅力榜》、《大学之死》、《去香港上大学》等专题时,应该联想到一部“中国精神的封闭”。

3、《认识东方》

作者保尔克洛代尔被严重忽略,他是法国19世纪末居中国的外交官、诗人、戏剧家,有着EB怀特般优美的文笔(参见《这里是纽约》),有着林语堂对美国的认识(参见《美国的智慧》)般的对中国的识见,亦有着与毛姆相比美的叙事与场景描写(参见《在中国屏风上》)。保尔克洛对中国的感情是“让我再看一看这遗忘了的伟大眼泪的源泉吧”。

4,《身份的焦虑》

尽管有许多人对这本书及其作者阿兰德波顿抱有微辞,学者认为这本书是泛泛而谈,流于通俗,大众理解这本书又觉得过于光滑,什么都说了等于什么都没说。但这本书实在是暗合了当下中国人的心态,不可不读。比如它里头谈到“势利”的章节,你可以想到本年度另一本流行书籍艾本斯坦教授所写的《势利:当代美国上流社会解读》。阿兰训诫我们说:“现今,身份的焦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因为每个人获取成功(***的成功、经济的成功和职业的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5、《感官回忆录》。

是一部在***与食欲之间荡秋千的***笔记,是具有中产阶级情调者的不可或缺的参照品。伊莎贝尔阿连德提供了一份欧洲人“吃花酒”的性情与文化清单。食色,性也,由之,所有的宴会在她笔下都变成了“纵欲狂欢宴”,而所有的男人要征服女人的心灵,不仅要通过***,还要通过味蕾、鼻蕾、眼蕾和耳蕾种种“蕾丝”。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