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上学记《让人觉着清凉的一本历史书》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20:35
  • 48

知晓何兆武先生,是从商务印书馆那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开始。由《社会契约论》,到《西方哲学史》、《法国革命论》,何先生的“功力”渐渐在头脑中变得深刻起来。小毛毛头明白,有些书不是精通了外文就可以随便拿来翻译的。

于是后来,只要见着何先生的作品,心中便能自然生出一股信任感来。

比如,在当当订下《上学记》的时候,心里就是踏踏实实的。

事实上何先生也没有让人失望。拿到书是在下午,淡黄的封面、压制的竖纹释放着历史的味道和触感,让人爱不忍释。一口气读下来啊,只记得抬头的时候,天已破晓……

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任何时候,说实话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上学记》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就是“真实”。我们看到,一如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二三十年代的北平虽然迟近日暮,对一个孩子却也是“夕阳无限好”的所在。我们看到,在西南联大漫长而清苦的岁月里,时间和动荡洗练出来的“大人物”的真实人性。我们也可以看到,隐约远逝的世家大族原也有那般风华和优雅,以及恐怖年代里,各色知识分子的放弃、坚守、和血的反抗……

或许只有到了耄耋的年岁,才能如此娓娓道来那些在小辈看来无比沉重和辛酸的前尘过往。何先生对“个体的人”是悲观而不绝望的,他在自己的另一本集子中这样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而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在《上学记》里,何先生用时间沉淀过的人生体悟铺叙出淡定的思维方式,让在现代化滚滚洪流中无所适从的人们,能够找到一根守身的柱石。

唯一让我困惑的是,比起在《上学记》中诸多所谓功成名就之人,何老似乎成了平庸之辈,然而今天能在这里悠然讲故事的,却只有他。人生原来便是如此呢,没有成数,没有定论,惟有唏嘘一下,倒还可以……

《上学记》有一篇有意思的后记,是记录人写的,那个让人嫉妒的、叫做文靖的女子(应该是女生)。她给了我们一些很具象的文字背后的故事,这很好。然而相形何老,文女士对一些个人情绪的表达却又吞吞吐吐、瞻前顾后的,十足惹人不快——若是如此,便不如不说。

书后告诉读者还有一本《上班记》未得出版,实在吊人胃口。不过想来必是要等何老作古才能“逾矩”面世,如此,小毛毛头要是不看,便也好了。

——————————————————————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任何津津乐道于名人八卦消息的解读,都大大偏离了何先生的志趣。久已厌倦标签化历史著作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鲜活的历史体验,特别是今天“上学者”和“治学者”,或可藉此思考一下,学应该如何上、如何治。

——中华读书报

2007-01-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