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不死与自由《不死与自由》笔记 之八支瑜伽篇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18:55
  • 70

《不死与自由》笔记 之八支瑜伽篇

二 自主的技术

在这里伊利亚德介绍的是Patanjali的八支瑜伽。何谓八支?

1 禁制;2 遵行;3 坐法;4 调息;5 制感;6 执持;7 禅定;8 三昧(Samadhi)

这八支,我们可以理解为修行的八个必修阶段,除非有什么特殊情况,否则一个人是不

能随随便便的跳过任何一个阶段的。

禁制 和 遵行 是进行任何修持的最初前提。这相当于佛教的戒律。禁制也是五戒:杀盗

淫妄贪。这和佛教的五戒基本上差不多。 所以佛教说戒律是天人共法,伦理上印度诸宗

教的道德标准都是差不多的。遵行,就是在正面上应该实践的东西,比如说学习那一套

瑜伽的形而上学之类的,甚至是重复发出OmOmOm的声音。

真正的瑜伽技术从第三支开始。所谓的坐法在《瑜伽经》里只是略为描述了一下,因为

这样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导师(Guru)而不是书卷传下来的。当然在各种坐法里,最有名

的应该是那种左脚搁右脚上,右脚又搁左脚上的莲花坐法。伊利亚德说,这是要“通过

拒绝顺从最基本的人类倾向,消除(或超越)人类处境”。

然后是调节呼吸。作者出于八卦,把瑜伽的调息和道教的胎息、伊斯兰教的调息、基督

教静修派僧侣的调息对比了个遍。它们的技术是类似的,但是目的却不一样。基督教是

为了更好的准备好祈祷,而印度人的自在天绝对没有基督教的上帝那么重要,调整呼吸

是为了统一意识,准备冥想。【濯缨按:伊利亚德提到了“周朝的一个铭文证实了在公

元前六世纪有一种呼吸技术的实践”,这里大概指的是《金人铭》】

这里的“统一意识”意味着什么呢?原来印度苦行者承认有四种意识状态:清醒状态、

梦境状态、无梦睡眠状态和木僵状态。统一了意识的人能够洞察这些状态,比如,他在

清醒地意识到睡眠的意识。这一点平常人做不到。例如,凡人就不能在做梦时清楚地得

知自己在做梦,并且,入睡的那一刹那,人们是无法觉知的,但是瑜伽有成的人们可

以。

“制感”是什么步骤呢?按照《瑜伽经》原书的说法,“制感可使感官不与它们的对象

接触,(产生)与心的本性类似(的状态)。”伊利亚德评论说,“当理智希望认识一

外在个体时,它并不利用一种感觉活动;他能以自己的力量认识这一客体。由沉思直接

得到的这种认识,从瑜伽的立场来看 ,较之平常的知识更为有效。”

最后三支被合称为“总制”。这是瑜伽修持的最后阶段,只有当修行者完全的控制了他

的身体和意识后才能实现。所以就不能过多的评述了。三昧(Samadhi)是在佛教文献里

也经常遇到的,这里作者把它翻译成“平衡”,而本来梵文的意思包括“结合,整体,

思想的完全集中”,等等。总之它就是瑜伽修持的最终结果和皇冠。事实上这三样东西

都比较接近。从“专心”走向“冥想”不需要任何新技术,而一旦实现了“专心”和

“冥想”,则达到三昧也不需要更多的瑜伽训练。

三昧分两种,有想三昧和无想三昧。伊利亚德描述:“当三昧是在一个客体或观念的帮

助下实现时,称作有想三昧。另一方面,当三昧是脱离任何联系而实现时,他就实现了

无想三昧。”

【濯缨按:我读到这里的第一反应就是联想起《庄子·逍遥游》的一段文字来。在那

里,不管是大鹏扶摇直上还是鲲鱼击水沧海,都需要依靠;哪怕是列子御风而行,也需

要风助它一程——“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而真正的高人却“乘天地之正,而

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这里的有侍、无侍之辨,和有想无想三昧

的区分,可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我只是说这两种说法气质比较类似,具体的含义自

然有很大差别。比如在《庄子》里达到无侍是顺从万物之性,“與物冥而循大變(郭象

注)”,而在瑜伽派的哲学里,到达无想三昧之前,需要充分体验有想三昧,最后它才

能作为一种“狂喜”来到。】

有想三昧包含了四个阶段,与之相应,佛教的禅定也是四种,这两者之间应有一紧密的

关系,有学者曾经提出瑜伽派的说法在先而为佛教而承续。我对佛教禅定不太了解,所

以无法评论。至于佛教和瑜伽派说法的具体出现时间,也不容易考证,因为《瑜伽经》

虽然晚出,但是它里面的理论,不一定就很晚,搞不好也要比佛教早。而且佛教的特色

不在瑜伽修习,而在于理论教义,所以很可能四禅的说法是从外边学来的。

至于无想三昧,作者说,有两种方法达到它。对于一般的瑜伽行者而言,靠的是瑜伽修

炼,具体来说,通过信、力、念(记忆)、定、慧五种方法【濯缨按:译者又乱译,他

不知道这里有专业名词的啊!在佛教著名的三十七道品里,这五种东西构成了五根和五

力,另:“力”,在佛教传统里也可以译作“精进”】;而对于神和“并入自性者”而

言则是自然产生的。

无想三昧的最后结局就是解脱。我们复习一下瑜伽派的理念,他们认为解脱指的就是神

我从物质(原初物质)里解放出来。但是实现解脱的人,毕竟还没有死呀。没有死,那

谈什么从物质中解放出来呢?伊利亚德意识到这样一种悖论:“他在生活中,却解脱

了;他有一个身体,却认识到自身非因而是神我;他生活于持续中,然而同时分享着不

朽……但是,印度精神从它的开始就已倾向的,正是这种悖论倾向的实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