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杨仁山居士文集《前言》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18:48
  • 66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晚清王朝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击与大平天国的起义冲击下,各种内忧外患的矛盾加剧。处于如此的“衰世”与“乱世”之中,富国强兵、救亡图存,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旋律,有识之士纷纷锐意改革,出现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派、君主立宪的维新派、以暴制暴的革命派、保皇复辟的复古派。这时期,无论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无不竟相研究佛理,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佛教专家、学者、法师、居士。佛学的出世超越与入世济渡的两方面都对当时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影响,佛学不仅作为个人出世超越的方法,也成为大众救世普渡的途径。佛学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给他们提供了精神支柱与思想源泉,他们无不希望从佛学里寻找思想的出路与救世的良策,这种思潮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相当有代表性的趋势与现象。 作为这场佛学复兴运动的奠基者,杨仁山当时认识到,就“目前世界论之,支那之衰极矣,有志之士,热肠百转,痛其江河日下,不能振兴”!在西欧各国旅居多年的杨仁山认为,“泰西各国振兴之法,均有两端,一日通商,二日传教。通商以损益有无,传教以联合声气。我国推行通商者,渐有其人,而流传宗教者,独付缺如。设有人焉,欲以宗教传入各国,当以何为先?统地球大势论之,能通行无悖者,莫如佛教”。他提出“佛教渐兴,新学日盛,世出世法,相辅而行,僧道无虚縻之产,国家得补助之益,于变法中寓不变之意,酌古准今,宜情宜理”!在这里,杨仁山把佛教作为振兴国家的重要途径了! 中国从秦汉以来,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家鼎立又会通融合的格局态势。近一百多年来,正是西方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时期,但却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几千年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杨仁山生活的时代正是“西学”大举传入的时代,而同时佛教的衰颓之势日益明显,杨仁山认为,“我国佛教衰坏久矣,若不及时整顿,不但贻笑邻邦,亦恐为本国权势所夺”!指出“盖自试经之例停,传戒之禁弛,以至释氏之徒,无论贤愚,概得度牒,于经律论毫无所知,居然作方丈开期传戒,与之谈论,庸俗不堪,士大夫从而鄙之,西来的旨,无处问津矣”!特别是“近代以来,僧徒安于固陋,不学无术,为佛法入支那后第一隳坏之时”。正是由于杨仁山对晚清佛教的各种弊端现状的深刻观察分析,激发了他改革振兴佛教的热切愿望。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说:“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者,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作为近代佛学复兴之父的杨仁山主要开展了刊刻经籍、重兴义学、办学教育活动,先后有太虚、章太炎、梁启超、谭嗣同、高鹤年、梅光羲、谢无量、欧阳渐等人从杨仁山修学佛法,其中颇多当时政界、学界、教界一流英才。 因此,在杨仁山的带动下,中国近现代佛学复兴中逐渐涌现 出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他们是以太虚、虚云、弘一、谛闲、印光、 能海等为代表的出家高僧,以欧阳渐、韩清净、江味农、高鹤年、蒋 维乔、丁福保、梅光羲、杨度等为代表的在家居士,以章太炎、魏 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汤用彤、胡适、陈垣等为代表的学者 专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批对当时与后世 产生深远影响的学术文化名著,它们以其丰富的内涵、睿智的思 想,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惟其如此,历代关于大师及其名著的编印层出不穷,成为我国学 术文化史上的一个突出的现象。我们今天重新阅读这些大师的各 类佛学名著,有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二十世纪近现代社会的这一 特殊的社会思潮的形态与动向,对瞻望二十一世纪这一新的历史 时期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与教益。 本书编委会 二OO六年一月 序 言 欧阳渐 石埭杨居士文会,字仁山,生于清道光丁酉(1837年)十一月十六日。翌年,居士父朴庵先生成进士,授职西部,举家北上。 居士童时游戏,条理秩然。九岁南归,十岁受读,甚颖悟。十四能文,不喜举子业,与友结社赋诗为乐。稍长,复练习驰射击刺之术。年十六,夫人苏氏来归。次年,洪杨起义,家中老幼近十人,转徙徵、赣、江、浙间凡十载。居士好读奇书,常舁书簏以随。遂博通音韵、历算、天文、舆地及黄、老、庄、列之说。同治元年壬戌(1862年),由江西迁居安庆。逾年秋,朴庵先生捐馆舍。 甲子(1864年),归葬毕,回省,染时疫,病久,乃潜心道学。先是居士有志学佛,于皖省书肆得《大乘起信论》,耒暇寓目。病后,阅他书不惬意,读论乃不能释卷,赓续五遍,尽窥奥旨,由是遍求佛经。久之,于坊间得《楞严经》,就几讽诵,不觉日暮。此后,凡亲朋他往者,必托觅经典。 丙寅(1866年),移居宁,董工程之役。同事真定王梅叔,邃于佛学甚相得。复与邵阳魏刚己、阳湖赵惠甫、武进刘开生、岭南张浦斋、长沙曹镜初诸君游,深究宗教渊源。以为末法之世界,全赖流通经典以普济。时北方《龙藏》已成具文;双径书本又毁于兵燹。因发心重刻方册藏经,手草章程,得同志十余人分任劝募。江都郑学川赞助最力,未几出家,名妙空,创江北刻经处于扬州东乡砖桥,刻经甚夥。居士则就金陵职次,擘画刻经。校勘而外,或诵经念佛,或静坐作观,往往至漏尽。 癸酉(1873年),家居,参考造像量度及净土诸经,由观想审定章法,延画家绘成《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大悲观音像》,并搜得古名画佛像,刻版流通。翌年,泛舟游历苏、浙,礼舍利。闻洞庭西山有古刹,只身往求旧书,无所得,而资乏几不能归。时家计亦艰窘,因复就江宁筹防局事。又以数年来刻经渐增,择定金陵北极阁,建屋为庋版地,延僧住持。旋为人所觊觎,起争端,乃移藏家中,延友人专司其事。自此刻印不辍。 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经理汉口监局工程。明年,曹镜初约赴湘,商长沙刻经事,获览南岳之胜。 戊寅(1878年),随曾纪泽赴英、法,考求政教生业甚详。旁究天文测绘等学,制天地球图及舆图尺。 丙戌(1886年)春,复应刘芝田聘,随往伦敦,考察英国政治、制造诸学,深明列强立国之原。满三年,假归。居士时年已五十有三,尝感慨语人日:“欧洲各国政教工商,莫不有学。吾国仿效西法,徒袭其皮毛,且上下相蒙,各自私自利,欲兴国,其可得乎?”遂不复与政界往还。从东瀛购小字藏经,闭户研读。 庚寅(1890年)夏,走京师,礼旃檀佛像,并搜集藏外逸书。适居士内弟苏少坡随使节东渡,寓书南条文雄,广求逸本。南条尝学梵文于英,居士所素稔也。厥后由日本得藏外著述二百余种,择善付剞劂。资不给,则出售西游所购仪器充之。 甲午(1894年),与英人李提摩太译《大乘起信论》,为佛教西渐之用。翌年,晤印人摩诃波罗于沪渎,缘其乞法,兴复五印佛教甚恳切。于是提倡僧学,手订课程,著《初学课本》应之。时日本真宗设本愿寺于金陵,释幻人主讲席,议论偏失。居士与书匡正,不厌其详。 丁酉(1897年)年,筑室于金陵延龄巷,为藏经版及流通之所。是夏,居士因孙太夫人寿终。服阕,居士诏三子曰:“我初闻佛法,辄欲出家,以有老母在,耒如愿。今身已衰迈,不复能持出家律仪矣。汝等均在壮年,生齿日繁,应各谋生计。所置房屋施为十方公有,此后毋以世事相累也。”居士自此安居乐道,然会释经疏,维持教法,日无暇晷。常以“在世一分时,即当于佛法尽一分力”自勉。 戊申(1908年)秋,就刻经处开佛学堂,曰祗洹精舍,冀学者兼通中西文,以振兴佛教。聘同志教国文、英文;居士则自任佛学。就学者缁素二十余人。未及两稔,因费绌而止。 宣统庚戌(1910年),同人创立佛学研究会,推居士为会长,月会而外,每周讲经一次,听者多欢喜踊跃。先是日本编印《续藏经》,尝得居士之赞助,及成书,多至万余卷,极驳杂。居士乃选择若干种,为《大藏辑要》,拟一一重刊之;又拟作《大藏续藏提要》,以示门径。 辛亥(1911年)秋,小病,自恐不起,回忆往时刻经艰苦,《大藏辑要》遂难观成,颇戚戚。及商得同志欧阳竟无、陈樨庵、陈宜甫三君同意分任其事,遂释然。并预嘱佛学研究会同人于八月十七日临时集议维护刻经处方法。其日上午,居士与同人谈论会务甚详尽,及午后,同人赴会,居士嘱家人为之濯足剪指甲。至申时,乃曰:“此时刻经处事当已议定矣。”继又曰:“余心放下,可以去矣。”即起,端坐,念佛而逝。 居士弘法四十余年,流通经典百余万卷,印刷佛像十余万张,所著有《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四卷,《佛教初学课本》,《阴符》、《道德》、《庄》、《列》四经发隐,《论》、《孟》发隐,《等不等观杂录》各若干卷,均已刊行。居士卒年七十有五,德配苏夫人,先十八年卒;子三人,自新、自超、福严;孙七人,庭芬、桂芬、颖芬、智生、缘生、雨生、详生;曾孙,时逢、时中等。 注:此文辑自金陵刻经处《扬仁山居士遗著》。 【目 录】 序言1 学课本1 学课本2 饰飘初学课本,注10 十宗略说54 律宗54 俱舍宗55 成实宗55 三论宗55 天台宗56 贤首宗56 慈恩宗56 禅宗57 密宗58 净土宗58 《佛说观无量寿 佛经》略论60 附一 《无量寿经优波 提舍愿生偈》略释78 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