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不死与自由《不死与自由》笔记 之原理篇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18:39
  • 44

《不死与自由》笔记 之原理篇

一 瑜伽的原理

作者用四个概念来概括印度灵性的核心原理:羯摩,摩停べぁT谡饫铮髡?

虽然没有提及,但是我在暗中觉得这四个概念和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有着相合之

处。摩耶者,幻像也,在虚幻中生活和死去,轮回不尽,是一种痛苦;羯摩者,因果业

报也。因为这种因果链,才有无尽的苦难,可以归为“集”;涅磐为“灭”,瑜伽为

“道”。

毕竟佛教也是印度宗教的一支啊。尽管正见不同,但是从结构到修持,两家还是有着共

同的对应的。

瑜伽(Yoga)在语言学上,从词根(Yuj)衍出,和英语的“Yoke”是千百年前的同源

词,“轭”的意思,引申义是“绑定”,“抓紧”。这里体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吊诡:

为了解脱,首先就要把自己和一个什么东西“绑”在一起。具体在瑜伽术里,就是把自

己和某种修持捆绑起来,相信它,依靠它。

印度正统的瑜伽派,是Patanjali的传承。所谓“王瑜伽”,“八支瑜伽”便是。这个瑜

伽派不但是一种技术,还拥有一套成体系的哲学理论,列于印度传统六派哲学之林。但

是除掉这种正统瑜伽外,印度还有一系列非正统的瑜伽传统。佛教有佛教的瑜伽,耆那

教有耆那教的瑜伽,密教也有自己的传承。

Patanjali不是瑜伽哲学的创造者,他是一个总结者。修炼者的智慧是无穷的。但是需要

一个人把他们的种种说法汇集起来。

Patanjali的瑜伽哲学参考了古印度六派哲学中的数论派。事实上从哲学层面上看两者差

别甚少。主要的不同点在于

1:数论派是无神论者而瑜伽派相信最高神—大自在天;

【濯缨楼主按:瑜伽派信仰的这个自在天是一个颇为抽象的形象。没有什么神话传说附

丽在它上面。这个神也委实不是一个造物主,因为瑜伽派信仰里参与造物的是原初物

质。自在天是一个得到解脱的神我。在《瑜伽经》( 2:45)里Patanjali曾经说过,通

过敬自在天,修行者能够获得解脱,但是不敬,通过一系列的修行经验,也还是可以解

脱呀。所以这个神的用处不像其他派别里这么大。按照金克木老先生在《吠檀多精髓译

注》的前言里说的那样,“只是一个手段和工具”而已。

但是在后世修道人的评论当中,自在天的重要性却不断提升。因为后世的印度比

Patanjali的年代更富于神秘主义和对神的虔诚崇拜。】

2:数论派重视知识而瑜伽派重视修炼。

印度思想在后期的主流是吠檀多派。和数论—瑜伽派不同的是,吠檀多主张一个虚幻的

世界,而后者的世界是真实的,尽管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中自我(Purusa)因为缺少知识

而受到约束和禁锢。

Patanjali在《瑜伽经》里认为,“差别的一切确实是苦的”。当然这不是他的独创。因

为他在佛陀之后数百年。这事实上揭露了印度的一种时代精神。但是印度人在揭示苦的

同时并不陷入悲观主义。相反“如果人知道怎样从苦难中解放自身,苦难就不是不可改

变的”。

那么,人类应该怎么解放自己呢?作者归结出两种手段,一是知识(吠檀多,数论),

二是技术(瑜伽,大部分佛教流派)。当然我有不同看法,佛教与其说是重视修持,不

如说更重视知识(般若)。但,即便是知识,如果目的不是为了拯救,那也是没有价值

的。形而上学也就是灵魂的拯救学。在这里,我发现,印度的智慧、般若呀其实和诺斯

替的“诺斯”还是挺相似的,这种相似主要不是在具体内容上而是这种“神秘知识”的

目的上。所以有一种说法就把诺斯替的起源归结到印度精神。当然我不清楚这个说法对

不对。总之,它和希伯来的想法有天壤之别了:“人类生活的可悲性并非由于一种神圣

惩罚或原罪,而是由于无知……一种形而上学的无知。”

神我(Purusa)是一种除了佛教和顺世论外,所有印度哲学都承认的神秘东东。在吠檀

多里它又叫Atman. 在数论—瑜伽系统里,这个“神我”没有什么性质,只能知道“它

是”和“它知”。

神我没法被表述,我们可以通过否定的说法去认识它。

数论—瑜伽系的另外一个概念叫“原质”(Prakrti).顾名思义这是一个物质性的概

念。和神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认为他们两个都是真实的东西,不是虚幻。

原质可以继续变化发展。它发展出“菩提”,又称“觉”,成为理智之基。菩提又发展

出“我慢”,作为自我意识而存在。从“我慢”又构造出主观客观的一切事物。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数论派把心理现象和客观世界都用物质来含摄,而无关于精神。即

便是理智本身也是物质性的,而不是精神性的。精神性是被动的东西。但是精神却在使

用物质。神我(Purusa)在万物之中—因为万物是由简单的原质所构成的复杂的综合

体,那么,创造这样的综合体,必定有它们的使用者存在,这个使用者,不是心智,不

是意识,因为心智与意识都是物质性的---所以必然是非物质性的神我(Purusa)。

另外,心智运动必然有一个主体。《数论经》说过,快乐不能被快乐感觉到,而如果它

能被痛苦感觉到,那就不是快乐的经验了---所以必然有一个超越快乐和痛苦的本体来感

知这一切,这就是神我的存在的依据。

【濯缨楼主按:在西方人看来,无论是数论还是瑜伽都陷入了悲观主义,因为西方人注

重人格的保持,人格,在英语里是Person;例如三位一体的涵义就是“Three person

but one God”,所以可以看出,即使是上帝,它的三个成分仍然有独立的人格性,可见

他们对印度思想里这种毁灭人格的理论觉得很不爽。但是“就印度而言,最重要的问题

不是拯救人格,而是获得绝对自由”。】

Patanjali越出数论的地方在于他不相信仅凭形而上学的知识就能引导人解脱。人们需

要生理—心理的实践。因为在他看来,即便形而上学上的无知被解决了,人们依然在潜

意识里保留有痛苦的根源,它无时不刻会从潜意识层面越到意识层面上,造成人们心灵

的新一轮束缚和痛苦。这种潜意识,又叫“熏习(Vasana)”。

“熏习起源于记忆”。【濯缨注: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唯识论的形象。】

为了解决熏习的问题,必须通过修行。

Patanjali认为,人类的意识分为三种:幻象、日常的经验认识 、瑜伽者的灵觉。第三

种是真的。他需要消除前两种,然后通过三昧,最后求得自由解脱。

在追求解脱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这样一种关系,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

系。数论—瑜伽的思想并不把物质世界—在他们的理论里包含了物质、还有人类的感

知、思维理性等等——看作是一种完全负面的东西。事实上,经验有双重功能——既

“奴役”人又能激励人去解放自身。人必须顺着这个物质世界(经验世界)Purusa,而

不是单纯地否定掉物质世界(经验世界)。

“这是印度思想特有的概念”,伊利亚德说。

【濯缨楼主按:反正这种依靠经验超越经验的说法,我并没有在诺斯替的经典里看到。

到底印度人要比波斯人和埃及人高明一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