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激荡三十年(上)历史的城外人——评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18:29
  • 77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有言在先,“围在城里的人想要逃出来城外的人想要冲进去对婚姻也罢对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其实对于此话理解的外延还可扩大,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着迷惑性的围城。身处当下,对一个特定的历史片段渐渐了解,便会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恋旧情结潜滋暗长,倏忽间有恍然隔世之意愿,迫不及待地想回到那个留驻于笔墨间的岁月。

早有耳闻吴晓波《激荡三十年》的遐迩大名,趁此暑假赋闲在家,留出几分雅兴,兀自品评这部炙手可热的畅销作品。照常理,所谓“畅销作品”不外乎会被贴上“低级趣味”“急功近利”的标签,所以那些自诩有品位的读书人是不屑对这类作品投入精力的。但是,如果留心看一下这部著作,也许那些陈见就会有所改观,不得不承认就算是畅销书,也会有难得的上乘之作。尽管带着批判的眼光翻看书的封面,但没读几页,我就被作者不容喘息的叙事节奏和冷静犀利的行文风格所吸引,放下架子自不必多言。

吴晓波曾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之后一直在媒体行业打拼,特别是对财经领域有着独到的研究。因而这部书的诞生并非是心血来潮、一蹴而就之作,事实上蕴含了多年来他对于“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这个命题的深刻理解,称其为饱含心血之作毫不为过。在近来一期《新周刊》的采访中,吴晓波透露了他的人生抱负,以《激荡三十年》作为开端,再出一本关于1870到1937年的中国企业史,有可能的话再去做一个中国企业博物馆。规划似乎很宏大,但是有那么精彩的一个开头,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一切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1978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按时上班,走进办公室前他先到传达室拎了一把热水瓶,跟老保安开了几句玩笑……”——这是《激荡三十年》正文的第一句话,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却是很有分量的一句话。称之为普通,是因为在无数报告文学作品中,我们都会找到类似的表达:时间、地点、人物,这些最平常的句法构成要素所糅合而成的平铺直叙,自然不足为奇;但称之为有分量,那是因为柳传志,这位中国当代企业史上的叱诧风云的人物,似乎自此开始每隔几年,便会在书中粉墨登场一次,他的故事似乎也最能代表三十年来中国企业激荡历程的缩影。不妨就循着这条线索,为这段激荡人心的岁月标上第一个注脚。

1978年的柳传志只是一个表面上安于清闲的工程技术员而已,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在今后自己的人生图景将会发生怎样的颠覆。1984年,柳传志的名字第二次出现,作者毫不吝惜地在书中为这位初出茅庐的弄潮儿配了一幅老照片,他很上镜,一身西式短打,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双手环抱于胸前,殊不知这位踌躇满志的创业者,他的“老巢”却只不过是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小平房而已。1987年,柳传志的名字又一次赫然映入眼帘。这时的他已经把联想发展到了中国的最大代理商,暂不管期间的过程,单是看这个结果,受其为“商界奇才”之名号毫不为过。不过他是一个有着忧患意识的人,这一年他掉头转向,中断了与IBM公司的合作,转而代理销售AST兼容机。谁能料到他这次忍痛割爱,成就了他日后更为持久的伟业。1988年,柳传志的身份是资本觉醒者。当时的联想,作为一个全资国有企业,在后来的国退民进的时代中,产权问题将是会一个难以摆脱的隐患。他与香港商人吕谭平合作,建立了香港导远公司,为推动母公司资本改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94年,联想公司创立的第十个年头。柳传志却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低谷——公司成长乏力、宏观调控的负面影响、国际电脑品牌的猛烈冲击、自己身体状况也是每况愈下,一连串的麻烦接踵而至。然而最令柳传志难堪的是,他与以前并肩奋战的好友倪光南在这一年反目成仇。还好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柳倪风波中,柳传志成了最终的赢家。2004年,这是联想成立20年的日子,柳传志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出自12.5亿美元并购IBM旗下的PC业务,全球IT界一片哗然,国内质疑声也是此起彼伏。2007年,这也是柳传志在全书中的最后一次亮相,这时的他已经用结果证明了当初决定的英明,联想开发出了独立的thinkpad品牌,而且还强有力地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人也有能力管理好跨国企业,让西方人按照中国式管理菜谱好好学习……

毫无疑问,柳传志的故事还将继续,中国的改革传奇也会继续。柳传志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其间隐隐透着某种必然的逻辑:改革气息的感知-壮志未酬的抱负-身处安逸的忧患-危机四伏的从容-成熟睿智的转型。事实上,反观全书,我们看到中国不乏商业奇才,他们也感知到了,也有满腔抱负,但却抵不过安逸的诱惑(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或缺乏应对危机的能力(健力宝的李经纬),于是他们的辉煌只不过时须臾流星,转瞬即逝。

感谢吴晓波,他并没有把故事独立化,因为这样会使得读者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对于这些英才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赞叹,而非对于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思考。将一个个历史片段内化于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滔滔洪流中,我们能够更冷静地看待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未来,看待一个群体的智慧与失策,甚而至于看待我们自己的人生与价值。

书里所描述的都已经成为历史,诚如开篇所言,那是一个再也进不去的围城。城里的故事都很精彩,城里的人们都很躁动,但城外的人却再也会不到那个处在时空他方的围城之内。读完吴晓波所描述的围城里的故事,对于读者而言,至少有两种收获:为像我这样没有商业头脑的城外人提供了意淫城里的素材;为那些有商业头脑的潜力奇才勾画了梦想的蓝图。各得所需,岂不快哉?

http://narrowhorizon.blog.sohu.com/96938387.html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