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很爱很爱你《“80后”走下神坛,走向人间》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09:17
  • 14

书名很俗气,情节很精彩——一草新作《很爱很爱你》用这两句话概括,俨然足够。而文本外,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时至今日,名噪一时的“80”后均已完成了新的角色定位:或放弃,或转型。

尽管每个上世纪1980年代出生的写手都有资格叫“80后”,但在很多读者(其实也包括媒体)心中的“80后”其实就是那么一拨人:依靠《萌芽》和“新概念”作文大赛,活跃在03年到05年期间,具体如韩寒、小饭、郭敬明、颜歌、周嘉宁等。

当然也有一草,这个没有获得过“新概念”奖项的写手同样出自《萌芽》,2001年后,其在上面发表了大量文字,其中一篇《笑忘书后的王菲》已是《萌芽》十年来的经典随笔之一。2004年至2006间,一草以每年两本书的速度,迅速成为“80后”代表人物之一,很是生猛。

同样和其他绝大多数“80后”代表写手一样,一草在07年遭遇滑铁卢——写了两部长篇,却没有一部可以出版,尽管条件已经不能再低,依然没有一丝机会——这绝非个案,纵观整个2007年,打着“80”后作品的图书不超过十部,而之前的一两年,每年绝不少于500本。

媒体不再关注,这是起因,读者审美疲劳,这是结果。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80后“作品的单一化、模式化,太多自己成长故事,太多主观情绪,几年前,这种模式的写作给人带来了太多惊喜,但时间一长便成了累赘,肠梗塞,不臭才怪。

更何况,“80”后本身就是被媒体催熟得果实,虽然好看,但营养不良,他们被寄予厚望,得到了太多名不副实的赞誉,当梦想破灭,浮华过后,自然要承受无边寂寞。

然而,“80后”毕竟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群体,他们会长大,会明辨是非,会新陈代谢,在这样一个群体性没落的时刻,有些人选择了放弃(哪怕不是主动),另一些人则在文本上开始转型,谋求全新发展。

他们显然知道问题所在,放弃了原有的讲述自己成长和情绪的模式,开始踏踏实实讲起故事。

一草选择了后者,并且做得很不错。这本俗不可耐却又非常好看绝对催人泪下的《很爱很爱你》就是最好明证。

不妨看看该书封面文案——一草倾情演绎校园版海岩式悲情——这只是哗众取宠的噱头吗?看完书肯定不这样认为,小说的确很海岩:两个青梅竹马的少年男女,一段荡气回肠得爱情悲剧,有警察,有黑帮,有深牢大狱。当然,如果你忽略这些海岩式标志,而将目光注意到小说里的“用我的眼睛让你看到光明”、“生下来就是为了和你相爱”,你又完全可以将之当成琼瑶作品。

还是看看读者怎么说:

题外话是,一草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甚至完美地完成文本风格,其实和他剧本创作经历不无关系。2007年一草虽然没有能够出版小说,却连续写了两部电视连续剧,正是这个经历,让他顿悟,把故事讲好,再力求刻画人物性格,同时画面感强,矛盾冲突有节奏,齐了。

当然,要想在短短两年内脱胎换骨显然不可能,再显慧的人也无法做到完全遗忘自己,何况,也没有必要遗忘,一草肯定是这么想的,不管如何,这本书的很多地方,他的行文依然啰嗦,诸如这样的文笔:

一草没有加入入作协(按照他的条件,加入也不太现实),其实这并不重要,踏踏实实写故事或许更好。

不管如何,作品好看了,有人情味了,端着了,用句夸张的话说就是,80后从此走下了“神坛”,走进了人间。

挺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