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月宫《讲故事的姿态》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3:07:24
  • 55

自始至终我都不太喜欢保罗奥斯特。

在《月宫》之前,我看过《幻影书》和《神谕之夜》。神谕之夜的故事情节已经完全没有印象,只是很盼望见见里面反复描述的那种笔记本。但幻影书我还记得,他借主人公之口描述海克特的前半生,口吻平淡,从容不迫中扑面而来的是人生巨大的荒谬感。一个人的大半生以这样的方式匆匆展开又收起,虽然残忍,却是过瘾,而且其中有种不容置疑的真挚。相比之下男女主人公的存在简直多余而且可笑,大概只有太执着追究人生意义的人,才会从那样的字句和节奏中读到深情。反正我是不能够的。

而他纵然不讨人喜欢,却仍然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在《月宫》里,前前后后,奥斯特讲述了马可的故事,维克托舅舅的故事,老人埃奉的故事,大学教授鲍勃的故事,以及鲍勃写在书里的故事。参差错落,叫人欲罢不能。马可的故事是贯穿始终的,维克托舅舅的故事是这里面顺路交待的一小段,却是全书温情最盛的一小段。埃奉的故事荒凉诡异,堪比北欧海盗传奇,稍不留神就会挣脱全书的框架飞走,而他本人的执拗和疯狂却像定海神针一样将这个故事里的不安和焦躁尽数镇住不得松脱。全书人物中最令人怜惜的一名当数鲍勃,一个才华横溢的胖子,关于他的故事与《幻影书》中的海克特倒有几分相似——不是情节遭遇,而是人。当所有所谓风格都已经不足以概括和叙述他们的生平往事,剩下来的便只有像古典主义那样最简洁和清晰的讲法。在讲述他们的故事的时候,保罗奥斯特难得地放弃了他的说书人的身份,只求速速交待完毕。这种专注,使得它们在一片千奇百巧的刀光剑影里显得尤其无辜和善良,那是无意中流露出来的生活本身,巨大的、空洞的、无动于衷的。

查了一下创作年表,《月宫》的完成,在《纽约三部曲》之后,比《幻影书》和《神谕之夜》都要早。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月宫》里,他的恻隐之心仍在。是以主人公马可在开篇的故事虽嫌冗长,却仍然有光,比如中国女孩凯蒂,比如他的朋友济马,比如已经去世的维克托舅舅留下来的竖笛与书。埃奉狂狷莫测,却仍有一名休谟太太陪侍身旁直至终老,且对他的各种怪异表现宽容理解到不屑一顾。鲍勃孑然一身无人相伴,本应最有理由流落街头,但他却懂得自爱,亦复爱人,这是神子的胸怀,反而是最不需要怜悯的一个。马可将鲍勃虚构的故事与真实世界相映照的那一段,堪称神来之笔。借由影子中的影子,与已经逝去的、被人忘记的往事对话,实在是天才的构想。

我见过太多的小说,力求把自己装点得高深莫测,仿佛如此便能折射出上帝的意旨令全人类都得救,读后只觉得寡淡无味。保罗奥斯特是一心修炼一个讲故事的姿态,每一本书都是一座城,门户曲折不辨经纬,本是极工巧的,但他太关心城墙建筑,忘记了城中也要有集市有生死,有人有兽有悲喜。但无论如何,在最早的时候,他也是会有惶惑和不安的吧?在他尚未修炼成一架机器之前,也曾经笔下生风地激动过的吧?《月宫》读完之后,我对其中的人物关系并无太大感触,只觉得太过奇突,但那些分散的故事像一颗一颗的恒星,在黑暗寂静的宇宙里灼灼燃烧,令人炫目。马可说,我想活得危险。我相信那个时候,保罗奥斯特也是这么想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