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2 年9月的冰岛,正上演着一场令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国际象棋赛事。美国棋手鲍比·菲舍尔与苏联的世界棋王鲍里斯·斯帕斯基为了争夺国际象棋棋王宝座,正在进行着一场剑拔弩张的较量,虽然菲舍尔因为苏联教练上场督战等原因而一度宣称要退出比赛,失踪了三天,后来在基辛格的游说和额外奖金的吸引下才重返赛场。最终菲舍尔挑战成功,成为了新一任的世界棋王。这场被后世称为“世纪之战”的象棋比赛的结果,打破了自1948年以来前苏联选手占据世界棋王宝座的惊人神话,同时也真实地反映出美苏两国在冷战中经济军事文化全方位竞赛的关系,成为了冷战的一个标志。它完全可以被称为是一场“不见硝烟”但却惊心动魄的战争!
小小的六十四格的棋盘,原本再怎么看也不像是一片战场,但前苏联的共产主义政权却将国际象棋视为显示国家实力的一个象征,象棋在冷战中的美苏心理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美苏两国各自虎视眈眈的数十年里,国际象棋比赛的结果也反映出了两大霸权之间此消彼长的力量形势对比。自1945年苏联人在无线电远程赛事中狠狠地击败了美国佬起,直到1972年夏天菲舍尔对斯帕斯基的那场比赛前,苏联人保持了将近三十年的世界棋坛霸主地位。也正为此故,菲舍尔的胜利被视为是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阵苏联共产主义的一场胜利。
《白色棋王与红色棋后》以独特而新鲜的历史记录,记述了从二战结束到苏联垮台这段时间内发生于国际象棋棋盘上的另一类“冷战”,向读者揭示了国际象棋对美苏冷战中军事和政治对峙情势的完美隐喻。作者丹尼尔·约翰逊用稍许有些夸大的笔调写道,“苏联只在两件事做到了优胜:战争以及象棋。毋庸置疑,象棋被视为是一种有效的意识形态武器,象棋大师们被赋予国家体系中享有特权的位置:象棋专家们被分派到苏联的各个角落,以招收和训练新的象棋选手。在1949年为集体农庄工人举办的象棋比赛吸引了十三万的参赛者。”
而对于苏联的知识分子们,象棋也具有格外的吸引力。小说家帕斯捷尔纳克、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都是忠实的象棋爱好者。约翰逊解释其中的原因,认为“象棋属于官方认可的屈指可数的几个能有知识自由的领域之一”。
《白色棋王与红色棋后》里还讲述了不少有趣的历史轶事。譬如列宁和马克思、托洛茨基一样,都对下象棋充满了兴趣,但他每回在下棋前都会向对手申明三条规则:“不许悔棋,输棋不气馁,赢棋不沾沾自喜”。在1936年,当日后的世界象棋冠军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在诺丁汉举行的一次档次不低的比赛中赢得冠军时,他向斯大林发送了一份臭名远扬的报喜电报(电报的开头是“敬爱而深受敬仰的导师和领袖……” ),作为他的比赛胜利和溜须拍马本事的奖赏,鲍特维尼克回国后得到了一部汽车——这大概是那时的苏联境内唯一的一辆私家车。
作者丹尼尔·约翰逊本身就是一位象棋天才,同时也是研究二战后历史的学者,他在《白色棋王与红色棋后》高超地捕捉到了冷战后美苏两国间高度紧张的气氛,揭开了国际象棋与政治的不解之缘。假若硬要指出一点不足,那就是作者有时会被象棋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讲述了关于象棋的秘闻和趣事,而忘却了写作的主旨。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3:00:1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3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