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时光隧道》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2:49:36
  • 87

所谓经典,便是可以穿越时光列车,打破空间禁锢,低吟着永续光辉的声音……

时光隧道

――读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之“世界历史 的问题(A)观相的于系统的”引发的现实思考

历史的车轮在一遍遍的辗转,社会的永续发展呈现着黑暗的循环,而无知的人在外在的物质诱惑下慢慢迷失了生命的源泉,早已忘却人类终极起源……

斯宾格勒的“世界历史形态学”指引着我们在文化的习性背后探索历史的自然。对于作者所提出的“同源”和“类比”的观念(这两个词不是他创造的,但是在本书中他有另外一番解读),思索着当今的中国,缅怀古人的时候,也看到其思想的光辉在现代的解读……

作为一个社会上时时刻刻充斥着“经济”二字的时代,中国的崛起被赋予了超乎人们想象的色彩。“西为中用”、“古为今用”像万能膏药一样刺激着愚蠢的人们脆弱的心。中国经济的腾飞有赖于企业的高速成长,而西方管理思想和经济学理论像潮水般向中国涌来;被“踩倒”的儒学因为于丹的《于丹论语》、李零的《丧家犬》再次席卷华夏,老庄之道在企业“无为之治”的挑逗中又焕发了青春……

或许对于斯宾格勒的书的解读实在是过于肤浅,特别是对一个没有任何学术和文化基础的人来说,但是来自内心的呼唤并未需要知识的包装才可以呈现出来。我也算“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批斗”那些庸俗的人,庸俗的思想……

何为“西为中用”?在我看来,斯宾格勒的“同源”和“类比”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对于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包括“海归派”),学术届一直在对他们没有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而进行适应性调整有所诟病,却始终提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或许有,但是我孤陋寡闻),更甚者,就算把背后的理论依据理清头绪的“能力”都没有。“文化背景不同”、“员工素质不同”、“企业家的水平不同”……种种的分析好像也只是停留在表层(连我们都懂的话,大概也深不到哪里去)。

按照斯宾格勒的“世界历史形态学”的思想,纯粹理性的、逻辑的分析对于历史研究在说,只能算是蹩脚的“历史学家”的做法,真正伟大的历史学家在他看来,必须像歌德所说的“身临其境的幻想”,而又可以超脱,不被自己的主观偏好和“狭隘”的知识所限制。当然现在的讨论不在于历史研究,只是希望借鉴他的一些思想而已。个人认为,“西为中用”到现在为止还运用的那么蹩脚的原因在于我们太急功近利了,希望超越意识形态,希望超越企业发展的形态“规律”(在斯宾格勒看来,规律是很低层次的东西,因为只要你刻苦研究,用的方法对路,规律的发现是必然,只是时间的问题。但我这里找不到什么好替代的词语,也就将就着让目前的大众理解来用吧),希望超越财富积累和精神积累的必经阶段……根据斯宾格勒对“同源”的理解,“同源”是可以而且经常超越时空的限制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古长城、金字塔、罗马斗兽场……这些建筑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同源”性(当然,在斯宾格勒看来,这种同源性是最基层的,所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它们并不在同一个国家,它们也并不在同一个时代完成的。但是当我们解剖其建筑背后所隐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时候,“同源性”便显示出其强大的威力(这种解读也被斯宾格勒认为是蹩脚的历史研究,不过我不尽信他),而其中经常被我们所忽略的是:自然形态的发展的起源、发展、高潮,衰落是不可以逆转,也不可以跳越的一个过程,我们能够做的只是在加速度上花功夫……

回到前一段讲的“西为中用”的问题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中国企业、中国的企业家都试图跳越形态发展的初始阶段而到达高速发展的形态,这是一种极其愚蠢的理论假设。妄想像火箭升空那样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出跳跃式口号的人显然是“误国误民”而已……引进西方最先进的管理思想,试图运用最新的经济模型来分析中国经济的举动其实无可厚非,只是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和“三人成虎”的社会文化土壤上,滋生出来的就是“盲目跟风”、“敢于超越”……真想不出“大跃进”时代的思想残留现在居然还没有清洗,再加上中国每年GDP以双位数的增长的势头使得很大一部分人都觉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大步迈进,社会浮躁风气更是“势不可挡”……

我没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只是比较喜欢用文字发牢骚而已。不管看到的问题的原因是否正确,既然提出来,那就得“敷衍”一下解决的思路。

刚才已经提高“同源”这个词,而“类比”呢?既然“同源”可以超越时空,那么对于中国的现状和西方来说,存在的发展阶段不同,地理空间不同的问题同样可以用“同源”的思想来做指导,那就是:认真研究中国历史和现状,认真研究西方的历史和现状,找出我国国家形态(或企业形态),即发展阶段中与西方历史中的“同源”(这是艰苦的研究过程,不同于我刚刚举的那些建筑的例子,太基层次了),我们大可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历史中去,去考察在与中国现有发展形态存在“同源”因子的时代,去考究它们在那个时代的历史表现,通过“类比”来发现中国目前发展的瓶颈、隐患和解决方案,为中国的发展、为中国企业的进步“提速”,而不是寄希望于我们可以有人家的“前车之鉴”就能够超越这个发展“形态”而顿时“飞黄腾达”……

诶,困死了,要去睡觉了,对于“古为今用”的问题就留给其他人去“吹水”好了,我也吹累了。顺便提一下,《西方的没落》本人现在只看到这一部分,这本书真的是晦涩难懂,个人对于这本书的理解也是浑浑噩噩。不过无所谓,不管有没有理解斯宾格勒的精髓,反正能够引发我思考就好了。如果读书还停留在追求“我注六经”的阶段,个人还是认为不是很好。当然批判我不尊重古人的心血也可以,只是如果这样的话,那孔子、老子也要掀起棺材板,气到跟我们这些现代人“瞪眼睛吹胡子”了:“你们怎么搞的,这样‘亵渎’、这样‘糟蹋’我的心血……

呵呵,纯属调侃,看看就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