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鄢烈山时事评论《“读鄢烈山“中国近10年来时评发展状态”感悟”》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2:49:19
  • 87

前些天读了鄢烈山的演讲稿“中国近10年来时评发展状态”,感慨颇深,在这里仅写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时评是具有什么意义?鄢先生认为“时评是一个小概念,再大一点的就是我们的舆论环境,再更大一点是全社会的言论自由。”

当今中国社会我们缺乏一种思想的交锋,缺乏全民对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注,更缺乏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的思考。我们的舆论环境虽然一直在改善,但时评的深度和广度,公众对舆论的选择度,参与度依然不够。现在的媒体很多除了播发党与国家的政策,就是一些社会新闻,缺乏自己的声音,缺乏对社会的反思。全社会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舆论环境,更会导致一种问题被掩盖,全民思想封闭的状态。

时评作为一种思考,一种反思,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引起民众对一两个问题的关注,它更可以改变一个社会的态度,一种思想上的转变。

鄢先生认为媒体要有追求,同时去满足民众的需要。今天的时评不一定全要向鲁迅那样去对丑恶进行批判,当然这是不可少的。它要去思考它怎样实现自己的追求,同时将自己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而不是传达一种形而上的东西。这种追求无外乎于成为一个先锋,用一种反思的态度思考问题,改造我们的舆论环境,增强时评在全社会的作用。

鄢先生将时评分为三种,一种是新闻评论,就是追着新闻跑,这种评论是一种快餐,讲快速反应,这是现在的主要形式。第二种是专家写的,全景性的观察分析的文章。都是比较有深度、比较宏观的时评。第三种就是鄢先生认为应该大力推广的网络时评,它们都是针对某一个新闻热点,或者自己经历过的某些事情来发表意见。

鄢先生在演讲中没有过多谈自己对三种时评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鄢先生更加看好网络的时评。就中国目前情况,虽然在鄢先生看来中国近十年来时评取得了一定成绩,他也表示“谨慎乐观”的态度。但综观现在的官方评论,依然受到很大的束缚,对于一些问题不敢发表意见,对于一些事物不敢表达态度,思想的僵化,批评的消失使主流的声音成了一种官方的宣传。这也就造成了“涉及国家民族,央视报道出来,年轻人都相信。这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宣传的成效。但如果涉及到社会不公、官员腐败他们绝对是清醒的,把官员说得多好他们都不信。”这样一种现状也就造成了中国的一种主流的声音缺乏其影响力,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总是缺乏一席之地。

就拿焦点访谈来说,曾经受到朱镕基总理的点名表扬,在中国媒体队伍里扛起了舆论监督的大旗。可是几年过去了,如今曾经对官员乃至体制的尖锐批评,深入挖掘,如今成了一个逐渐中庸的社会披露性节目,只是探讨社会的问题,却很少再涉及官员涉及政治制度。反而南方报业集团成了新的代表,其开放的态度,思想的活跃,笔触的尖锐的确在中国时评届享有了一定的地位。正如鄢先生对南方报业成功所表达的,“这不是某位领导开放的关系,这跟小环境有关系,跟某一个群体的追求有关系。”

对于专家写的专业的全景性的观察分析的文章,我个人认为是十分需要的。当然不能认为专家的观点就是理性的,就是对的,但社会需要一种专业性的东西。特别在社会整体浮躁的前提下社会需要一种引导。拿破仑曾说军人与文人有很大的区别,军人的标志是他所有的欲望都是专制的,文人的标志是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讨论过,要跟随真理,理性走的。

但就前段时间热议的关于建设中华文化城的提案,据说受到一百多名院士的肯定与推荐,在记者采访的几个院士中,他们用各种理由表达了自己与此事无关,总之含糊其辞。不管这一百多名院士的推荐是真是假,但有好几个专家发起了这个提案确实毋庸置疑的。这个提案的出台可以说遭到了社会舆论的一片骂声,社会舆论的一边倒和专家的态度如此大的差距,不禁让我们怀疑,有些专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难道真的就是公众难以接受的吗。

前段时间我还看到一篇社科院研究员关于知识分子对于政治的看法的文章,文章对于知识分子逐渐信任政治并参与政治表示欢迎,同时也提出了质疑,在目前知识分子对于政治的思想过于僵化,大家的观点几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前提下,不能创新。例如很多人对于中国经济管理的看法和出现问题的对策都是在一个大前提下,就是中国继续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现在的增长方式,而不能在经济体制改变,经济发展改变的情势上去思考,而中国经济模式恰恰正是需要改变,需要去创新。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一些问题的含糊,在一些问题上的不涉及,以及一些问题上与大众的严重脱节显然影响了专业的时评在整个时评中所应有的地位。

最后再谈网络时评的崛起。在网络舆论特别是博客的大幅发展,在网络这个相对自由的媒介,言论的尖锐,观点的突出,以及对于各种热点思考的多样性,使网络成为一个思想解放的新场所,各种思想在这里汇集,交锋,对于一个问题的多角度的思考,使网络的时评真的做到言论自由的载体。

据称,新浪60%的阅读量来自博客,可见人们对于观点的需求远远胜过传统新闻。这表达了民众渴望新思想,渴望新观点,渴望一种言论的自由。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网络的关注,一些问题成为热点,继而很快被解决,这表明的网络舆论的力量,而这种舆论的力量正是来自于全民对于新思想发现形式的支持。

鄢先生并没有深入谈***对于舆论对于时评的束缚,但“《人民日报》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读者,都是靠公款养”等语句可以明显看出他对于官方媒体的不满。

中国目前社会面临着迅速转型,社会变革的加速使得一些问题逐渐尖锐化突出化。随着17大后***的修改也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正从一个革命性政党向一个执政性政党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正从一个维护工农阶级的政党走向一个维护全社会各种阶级的政党。这种转变的根本就在于对各方利益的平衡,所以中央相应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但和谐社会不会没有不和谐的因素,怎样正确的,理智的将这些问题表达出来,是新闻届,时评届所要思考所要正视的。任何问题的压制,媒体的不作为,时评的缺位,都会使表面和谐下制造更深的矛盾因素。

鄢先生在研究中专门指出了我们不能指望现在***放弃对媒体的监管,这种监管必然存在必将长期怎在。他指出我们可以怎样正确处理民间思想和官方思想的共同性,正确利用官方思想的积极一面。他以南方周末举例 “就时事评论来讲,最好的例子就是网络和传统媒体的互动。这种互动首先是新闻报道方面的突破,在网上网民的帖子,像《南方都市报》就把它搬到纸媒上,然后言论又进行跟进,网上的跟进、纸上的跟进,这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联合行动,构成了民间的压力,最后构成了官民互动。官民互动最后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达到妥协,是双赢的结果。”

鄢先生特别提出了时评应有的态度。讲到法国的雷蒙·阿隆给自己的定位叫做“旁观的介入者”。就是写东西应该是客观的,以一种介入者的心态发言。套用一下最新的话就是写东西别太CNN。

这次我们从西方媒体中看到了媒体的无良态度对于公众所造成的错误影响有多大。我们国内媒体在这方面做的更差。

不可否认,由于社会变革的巨大,整个社会的不适与浮躁对与很多人的判断了非理性化,而本该理性,客观看待问题的媒体却在很多问题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问题媒体总是先入为主,比如一则新闻出现“城管”“富人”“房产商”,不用看下去,这些名词肯定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遭受媒体的口诛笔伐。例如房产商王石在一批***专家大讲楼市长势的时候讲出楼市会跌,可以说对于整个楼市回归理性是很有益的,但媒体依然以一种惯用的思维看待这一房产商,什么“叛徒出现了”等等秉承着其一贯的对房产商的批评与怒斥。

确乎这些形象在大众心理中都有问题在,媒体用一种非理性的态度,批判他们,仿佛是说出了大众的声音,发泄了大众的不满,似乎认为自己是站在群众的角度说话,却造成了整个舆论环境的不正常。作为理性声音的时评,却屡成为妖魔化的始作俑者,习惯于用极端的思想去追求自己的标新立异丧失了时评所能带来的思想碰撞,只能造成一种混乱,嘈杂的舆论环境。

前段时间看到评论员姚洋谈到平等和谐,他认为平等不应该只是程序的平等,而应该是制度上的,能力上的平等。也正如鄢先生最后所说的我们要让普通人有能力表达出自己的声音,只有这样都去参与才是时评的根基,才能真正产生思想的火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