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声音与愤怒《摇滚赈灾义演可能改变四川吗?》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2:39:56
  • 79

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

文/郭小寒

这个文章的标题是台湾乐评人张铁志在内地出版的的新书的名字,探讨的是摇滚乐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主要武器怎样与社会运动结合,就此改造我们面对的政治经济结构和文化想象的问题.

张铁志为这本新书特地从台湾来到了北京,到北京的第二天是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八级地震,地震也牵动了北京众多的摇滚音乐人,在短短一周内,就迅速组了四场大型的赈灾义演,而其他一些常规演出,也都全部改为义演,打算为灾区人民出钱出力,奉献爱心。

接下来的几天,张铁志一边在白天演讲和开研讨会来谈音乐与社会关怀,一边在晚上看花钱买票看摇滚赈灾演出,从崔健到魔岩三杰到许巍汪峰到老狼艾敬到苏阳晚晓利到寂寞夏日和ZIYOU,如果可以抛开赈灾义演的形式或暂时回避一下地震带来的心灵上的巨大伤痛,那么张铁志幸运的看到了中国摇滚20年历史的一个缩影,而内地摇滚音乐人的行动,也为“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这个话题,做了一个实际的注脚。

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么?张铁志只是提出了一个思考的方式,并没有给出答案。在他的书里谈到了1985年的“Live Aid”,谈到了众多大腕合唱的《We Are the World》,“Live Aid”形成了摇滚史上最庞大的活动,并开启了此后一连串的“超级活动”(mega-events),以及“慈善摇滚”或“良心摇滚”的风潮。这之后,云集大牌乐手的演唱会或音乐节成了推动社会议题的惯用手法,而在同时摇滚乐的原真性也在商业利益下被颠覆了:音乐人不需流血流汗或者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便轻易赚得良好的社会形象。乐迷可能觉得只要买了唱片、捐了钱,就能解决非洲的饥荒,可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议题的肤浅化、表面化,空洞化也就成了必然。

这个反思回到现实世界也依然存在,在中国,当摇滚乐还在被大众“畸形看待”的当下, 也许这样的摇滚赈灾义演更应该被歌颂赞美,摇滚乐也有爱心有热血,也心系社会与人民,也能在灾难面前贡献物质和精神的力量。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系列摇滚赈灾义演中,募款募到了,眼泪流下了,很多乐迷对更加关心四川灾区,但胡乱翻唱一首《我爱你中国》就觉得已经尽到义务的音乐人是否对灾区人民的痛苦与创伤感同深受?而某些号称要去灾区实地演出的音乐人为何听到前方形式险峻又打了退堂鼓?这些问题我们不忍思考,摇滚乐与政治,与社会议题本来就存在矛盾。

“爱心与商业也有矛盾,我们都希望在这样的悲伤时刻,爱心可以超越商业,但是对商业体制中的音乐人,似乎是很难不在做各种算计,譬如这些爱心行为是否会增加形象。这里,我们可以再次看到摇滚可以作为一个镜子,因为摇滚态度最根本的就是要求“诚实”,亦即你是真心地表达你的感受,而不为了市场或商业。单然,这是个高标准。”这是张铁志看完这几场摇滚赈灾义演的感受。

在这一系列的赈灾演出上,张铁志最喜欢的还是崔健,崔健一直是他最尊敬的音乐人,而这次表演完全让他更为佩服。“不论是音乐的层次丰富,或是现场的气氛长掌控,他真正展现了摇滚的撼人力量。”这种时刻往往是对摇滚乐手的一个关键考验:他能不能表达悲天悯人的感受,但又不向群众媚俗,或者变得过份煽情?而崔健再这个问题上拿捏得很好。崔健强调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是和他们在一起,但是没有上升到比较夸张性的情绪。

崔健为这次灾难所做的歌曲叫《光的背面》,歌名很诗意,音乐对社会的介入,尤其是在面对灾难的声援上,除了义演外,音乐人作为艺术家,另一个可能的角色是透过作品去反思、去提炼人类苦难的经验。在赈灾行动告一段落后,我们期待会有更多好的音乐来抚慰人心,化解伤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