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改变,从心开始《在经历与自觉中前行》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2:38:45
  • 73

先说明一下,这篇不是书评,好书给人在感觉和精神上的震撼,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我只想借此记录一下“当下的彷徨”。

一、无条件的快乐

书中提到快乐的三个层次:竞争式-条件式-无条件式。无条件的快乐-我很认同和向往这最高层次所谓“至乐”的境界,但于此同时,也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种“至乐”是在历经磨难或者彷徨之后的回归,不是一种促成,是自觉坚持过后生命后半段的奖赏与开阔。

年轻的时光,有着太多未知的无常。也许,我们还能尽可能平衡竞争的压力、生活的负荷。但与情绪不同,我们每个人还有至深的情感,比如父母的老去、家人的病痛、爱人的背叛等等,在短时间(甚至较长时间内),是由不得我们逃避的心疼。然,我相信,一切终会过去,所以,尽可能平和面对。

无条件的快乐,许是无常之后的无畏。

二、转世轮回说

书上说:“转世轮回并不是一种宗教或宗教信念,而是能够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生命哲学。”

我询问过一些相信佛教的人,他们普遍“相信”有转世轮回的说法,但每个人对此的解释也稍有些不同。有人的理解是“就是前世积的缘今生报,今生积的来世还,无论善缘还是孽缘”。我问:“那么我怎么知道我前世做了什么呢?”答曰:“就看你今生了,人生的前四十年是前世积的,后面的都是今生修的。今生前半段很辛苦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活在逆境里的人,说明你前世种了恶果,所以今生就很累,但你如果懂得去修,去行善积德,那么后半段就会幸福。”额,于是……更加迷茫。哎,看来我的悟性还好好有待加强。

三、未解决问题

书中不时提及“未解决问题”。关于这五个字,我想引用一篇一年之前写的文章:

【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初步了解过Unfinished Business的基本概念,当时便引起了深深的触动。这几天在阅读“格式塔疗法”,再次接触到此项术语,思想由此散溢……

关于“未完成事件”,书本上是这样描述的:格式塔治疗师承认,由于过去的经历没有完成,因此它们现在常会出现。由于这些情感在意识领域里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里,直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这种未完成事件体现在未表达出来的情感例如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背上、罪恶和遗弃感中。

我相信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Unfinished Business,它们犹如心中的痛点,不可触碰,有人称之为砍在心肉里的沙,亦有人称之为刻在石头上的线,这是岁月如河都难以冲尽、难以磨平的印记。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那些横亘在内心的砍是如此简单,不就是一个未了的事件嘛。我们可以自己重演过去,“将想像带到此地”,利用空椅子技术来一回角色扮演、什么逆转练习、预演练习、夸张联系、感觉留置等手段……勇于面对一下,深入体验一次,就可以把当初遗留下的省略号变成句号。

如果,如果真的可以这么简单轻松就能把心中迟迟不退的苦恼给消去了,那么我倒是非常建议人人都去学习心理学,知其原理,就能百战百胜,无所不怠,人生之事可谓不亦乐乎哉。

可是我的道行太浅,总是徘徊在理论与现实的边缘。

我已经忘记大学时代就如此感叹“Unfinished Business”背后的故事。也许,早就知道,在此之前,从此以后,不可避免地,我们都将碰上属于自己的无法了却的事情和难以平息的情感。

那些未完成事件,它是披着隐身斗篷的跟屁虫,如影随形,不管我们如何对人微笑,活于当下,都会不经意瞥见它的影像。也是只有自己才能看见它的模样,看见它寸步不离、阴魂不散的狰狞,骂不走、赶不走、驱逐不尽、挥之不去。怎么摆脱这番纠缠?怎么了却这段缠绵?举行了葬礼、撰写的悼词、却仍见它活生生地楚在面前……时间久了,自己都会模糊,这六个点的回荡是余音缭绕的震荡,还是这个句号是自己不肯落笔的圆。

终于,我再也没有任何力气去驱赶这该死的“Unfinished Business”。我依旧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自己的厌恶。可是,那又怎样?!什么心理技巧在生活、在自己都显得那么软弱无力和空洞,在历经和尝试了各种手段之后,或许最好的方法就是承认它的存在,但是视而不见。

我是恨的,我为什么不承认自己是这样怨恨。暂时没有办法原谅,那就不一定非要原谅。我留下了这一丝恨意,它牢牢阻隔在我和回忆之间。

这样一份“未完成”尽可以存在着,以我多变的解释存在着。直到有一天,连这份解释都不重要了。谁知道呢,谁知道六个实心点就一定会输给一个空心圆呢。】

四、情绪平衡

相较于全书,我更喜欢前半部分。我依然比较相信,情绪的平衡来自于日常点滴的觉醒、修养的提升。当然“技巧”有助于掌握,但缺乏自省的深度,“技巧”便容易成为遁世的借口、逃避的理由。

总的来说,或许,我们可以从书上获得认识自身的***、平和心境的宁静、控制情绪的技巧,但是路漫漫,放下书本,只能从当下开始,在实践中调整。

经历与自觉,是我们得以前进的双轨。

最后,真挚感谢赠书者——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