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阅读史《每个人都有一部阅读史》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2:37:20
  • 23

阅读是为了活着。

阅读几乎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阅读意味着接近一些将会存在的东西。

任何一次的阅读决不会是最后一次。没有统治阶级可以强迫人们阅读“正确的”东西。

我们只读会咬痛、蜇刺心灵的书,书如果不能让人有如棒喝般的震撼,何必浪费时间去读。人们真正需要的书是读完后令人有如晴天霹雳的打击……就像失去双亲,像自杀身亡。好书必须像冰斧,一击敲开我们冻结的心海。

我到处寻找幸福,但除了带着一本小小的书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阅读,其他地方就找不到了。

都是来自《阅读史》。加拿大,阿尔韦托曼古埃尔。我想除了那些图文并茂的文字和一部人类的阅读史。我想到每个人都有一部自己的阅读史。不知从何时,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总是徘徊在灵与肉的天人交战之中。热爱尘世一切声光电色,华服美馔。然而若仅仅停留在***的愉悦上,过后便会陷入深深的空虚和愧疚。我不知道那些时间都到哪去了。于是几乎要决心成为一个禁欲主义者。那么就投身到浩如烟海的书本中去吧。这就是那个小小的角落。

识字早让我很小时便可以投身阅读啦。值得庆幸。我记得相对于图画书我更喜欢有字的书。它们看起来那么庄重而神秘,令我渴望不已。对文字迷恋到随手拿起有字的文本就会去读(后来发现这个好习惯延续到了因文的学习)。所以我的阅读史发源的比较早。可是很遗憾现代科技的声***惑更大。电视剧几乎是娱乐的主角。除了上课做作业,也看书,可回忆告诉我看书的时间远比不上在那些港台剧集消磨的时间。这估计是所有八零后的集体回忆。不过我记得很清楚,儿时最爱看的童话是一本硬皮的《壹千零一夜》。那里面的故事都好长,比安徒生和格林的都精彩而曲折。异域风土人情都那么神秘。小学时喜欢看历史小说。所以宝现在也一直都认为我口中的历史根本就是野史。然而我终于发掘了阅读的魅力,于是食髓知味,不知餍足。那些小说的浪漫与宏大超越了一切想象。这才发觉阅读的无穷魅力。初中起不再被迫去把诗歌翻译成现代文的时候,在某个暑假狂背了一本唐诗选集的时候,我终于五体投地地折服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走进了一片典雅玄秘的桃花源。但是我发现阅读的范围却是逐渐缩小了。小时候什么都读,家里面的书杂志报纸拿起就读,完全是一派平等宽容的接受姿态。后来读得多了,就开始主动寻觅或者拒绝、怀疑。我的自然科学几乎都是从课本里来的。十几年来我也几乎未去怀疑过它们。而人文类的我想我在课堂上书本里学到的太有限了。我甚至一度怀疑那些白纸黑字。其心可诛。

阅读的确是我生活的方式。上课从来不是。我从不靠上课活着。课本太有限了,考试太多,思考空间太少。都怨念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可不是么。灵感都溺死在课本里了。不过我还是做语文卷子做得兴致勃勃。每次考语文课外阅读都会欣喜地发现:哈,这篇文章我看过。虽然题名不一定答对。然而我还是不认为自己是个会读书的好读者。无法不卑不亢。我太爱激动。这点大概和王小波的书特别贴合。他说小说要写出诗歌的韵律。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阅读是点亮智慧的打火石。阅读者自身是一面镜子。反映书中所见——这镜子却是千差万别。成了“无法还原的像”。其实我一直觉得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更像是一个设密和解密的人。书像一个咒语,由作者设下,里面关着他的思想和情感,他把这些用文字来封存。直道读者读到了它们,而且是以一种特有的姿态感受到时,这些封存的意像与感情便会悉数倾泻而出。咒语得以解开,这里隔着浩瀚时空。宛若魔法般HLL阿。不过还有个问题,既然作者早已不在,又如何知道自己解密的结果就端的是那个咒语呢。我想过很多次,我想那令我头皮发麻、浑身发抖的震撼是不是就是作者千百年前设的那个咒呢?后来我发现这事没完没了,没个答案也没个尽头。一本书一段话可能我隔段时间再去读便完全不同了。放出来的情感也不同了。于是我想我大可不必执念于作者秘密的原来面目。我想我更想看到的其实是自己。我对阅读完全着了魔,乐此不疲地追逐着那些四处飘逸的灵魂。它们的模样、来历、含义是何早已不再重要。阅读早已不再是为了明确什么,就像福楼拜说的,阅读是为了活着。我读,也是我活着的一种表现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