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很熟悉的一个名字了,过去一直以为她只是一个能深入浅出讲学的教授,如易中天。看完《游园惊梦》才知道不只是教授,而是懂美学的教授。从来都很欣赏懂美学的人,平常人眼里匆匆过的形象或者思想,在他们眼里都能把玩得头头是道,让人感觉自己对美的忽视是那样卑微。
坦率地说,无论是之前的论语和庄子,直至如今的昆曲,若不是因为于丹,从不曾想过自己会尝试去了解。是于丹、易中天这样的传播派学者为我们把遥远的古典之门微微开启,让我们看见园内春色几许,是另一番情意盎然。这些只是启蒙,如果没有他们浅显的带领,也许我们永远只在高墙外远远地看一支红杏出墙,却不会走进这个世界,更不要提欣赏与品鉴了。
如今的古典中国风总不能凭周董的《青花瓷》或者力宏的《花田错》来代表吧?但中国风的流行至少说明我们心里还是为古典留下了一席之地,用来承载一丝心灵的回归。在如今繁盛的物质世界里,诱惑和享乐我们都不曾缺乏,更重要的是我们渴望自己的生命能够真正拥有那种从容的、笃定的、淡然的内心感受。
于丹谈昆曲,谈得很浅显,即便是我这种对昆曲一无所知的人读起来,也感觉自己和昆曲并非没有交集。浮光掠影的蜻蜓点水,并不是让大家读完后都要去学去唱去整折整折地看昆曲。有时候知道一个意象,知道一点声腔韵味,找到里面的一种情怀,让我们可以从容下来,可以做梦,这就够了。
如果说于丹老师的论语讲为人处事,庄子讲内心超越世俗的飞升,那么这次的昆曲讲的就是人情。虽然书中有些文字一下子从昆曲谈到价值观,让人多少感觉有些突兀,但这种由此及彼的跳跃,犹如醍醐灌顶,不再停留于表面却如此孜孜不倦。
《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是大多数昆曲爱好者的入门戏,于丹老师由这两折经典引发的对现实中“梦想” 和“梦”的阐述犀利而妥帖。每个人心中都掩映着一片园林,那些属于内心、属于梦想的东西都珍藏于斯,而在现实世界奔波忙碌的我们却难得有暇去推开这扇园林的门扉,去找寻一下真正属于自己生命的那些从容安静的梦。人生匆忙而短暂,或许只有常常审视内心的人,才会明白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么,然后去选择坚守,或者放弃。
有些时光是要舍得浪掷的,有些形式是要从容消费的,比如昆曲。 它对我们来讲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文章,不同于我们了解做人的起码道德,它是一种奢侈品,它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闲暇的时间,让我们能够心游万仞,在审美中完成一个从容而优游的穿越,然后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谛。
都说听戏的孩子,从小是有秘密的。拍着曲子长大,就不知不觉在板眼节拍中调试出心里独属于自己的另外一种节奏,不急不慌,任世相纵横,自有一段不动声色的理由。或许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一样东西能充当万能地救世主,使你的人生瞬间得到全然的改变,所有这世上的元素,如果你有机缘喜欢它,它终究会成为你的一种人生。只要你有所爱,有所延伸,有丰富自己的一种可能,你就会离自己更近一点,直至成为生命的一小部分。
乱花休要迷我眼,一心只听好声音。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2:35:1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1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