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翻翻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小小的一册书,很薄,所收文章也不多,但篇篇精到,每句话都是不浪费的。字句与意境皆平和幽远,让人仿佛置身于温暖水面感受乍起的涟漪轻轻漫过身体,细腻不失张力。很多人觉得丰子恺的散文恬淡适宜,类似小品,可茶余饭后随意的慢嚼细咽,如果这样想,那真是太看轻了这文字的力道了。《缘缘堂随笔》不是《雅舍小品》,就如外表雅致的刻意装饰无法比拟朴拙真挚的灵魂一样。丰子恺不是个闲适的人,他的文字虽看似随性,但内在是有钢筋铁骨支撑的,就如泼墨画法不等于你随随便便去撒一叠墨汁一样。以他对于文艺的洞悉力和执着姿态,他不可能随意将其谈论得和麻将或美食那样漫不经心,只为显示些上不了台面的小聪明。他只是不愿意用盛气凌人的姿势罢了,这看似平和,实在也是一种巨大的无情。如若在一个作者的文字中尚能看出怒与哀,可见这作者还是对现世报有极大热情的,如鲁迅,而丰子恺的超脱从某种角度来看,则是以另一种方式规避了这现世的种种,有一种独善其身的索然,也有些许遗世独立的傲气,这可能与他多年学佛参悟有关吧。
丰子恺一生除了散文,很少创作其他文体的作品了,他对于文艺的功绩,更多是体现在他的译作和画作中。我觉得一个作家一生只倾心于一种文体,是很能在此之上显示出其成就的,这就是执着的好处,也许是因着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所以更为得心应手了吧。丰先生的散文读多了,便会发觉,散文其实是很能体现出作者“气场”的一种文体。小说,往往能让作者隐身;诗歌,因感性而显得太抽象,不好把握;而散文则没有这些特质,它甚至要求作者以表达自我作为创作基础,刻意的隐身或者抽象化不是写散文的应有态度。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气场”,于是散文也便有了与此相关的“气场”,或者称其为“气韵”更妥贴吧?一种独特气韵的形成,在于文字与思想的深邃有力,更在于写作者自身的人格魅力,这魅力,无论是张扬抑或沉郁,都是可以直接投射到文字与思想中的。优秀的散文,必须有气韵,也就是从文字到思想再到人格的一脉相承,这样的文字是通透的,有力的,同时也是浅白的,更因着它的深邃而浅白,就如至清的河水看似很浅,但其实可能是非常深的。可很多人,却因为散文的易浅白,而忽略了它的深邃,把散文由深而浅的特征给倒置了,甚至有的写作者,抓住了这个空子而大写毫无营养甚而粗制滥造的散文,以此来蒙骗读者,使读者认为只要浅白的都是好散文,只要好懂的都是优秀文章。
散文是有魅力的,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迷惑性,也在于它的无限性。说它迷惑,是因为这是对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考验,就像跷跷板,哪端的力道轻了就不平衡了,可见散文之不可随便读,更不可读过就忘而怠于思考。说它无限,则是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散文写到多深才算是深的,好的散文都是可无限延展的,它的时间和空间性甚至可达到永恒,你会有一种怎么琢磨都琢磨不透的感觉,一种仿佛要被笼罩了起来的感觉。
也因为散文的无限性特征,于是要求作家本人也需要有无限宽广的视野与胸襟。当然,宽广并不意味着无原则,恰恰相反,正是要有原则,因为有了原则才可能出现一以贯之相互相承的文字,不然就可能跟墙头草一样,风来哪一阵就吹哪一边,这显然是失了气韵的散文才有的颓势。晚年的丰子恺在文革的阴影下,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最后日子里,悄然写下《缘缘堂续笔》,这是一部总结了其一生思想精髓的作品,虽然文章仍然不多,却也仍然一个字都没有浪费。从书名中就可看出,这部作品理所当然地延续了《缘缘堂随笔》的风格和气韵,这也是丰先生一生为之坚守的信仰。这是一种怎样有深入骨髓的信仰阿,得以跨越乱世混沌与无知的坚实内心,这是散文的“眼”,也是气韵的根基。
然而,即使是《缘缘堂续笔》,也没能在文学史上留下很重要的地位。说起文革文学,谈论得更多的往往是那些个粗制滥造甚至是惨无人睹的手抄本,这些简陋的作品稀里糊涂地就被推到了“史”的地位,让人直叹历史的可笑。所以我一直坚信,一部作品的价值和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能挂钩的,作品只能代表它本身,至多能代表创作它作家,而像丰子恺这样只专注于散文的作家,更是随着散文这文体因被误解以致低俗化的潮流而成了寂寞的人。
但寂寞,也或许,才是文学的本质吧。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2:31:5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