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改完报告,送小雅去手术。回家后懒得吃什么,边喝酸奶边翻《实用自然图鉴》,很满意自己的挑选。
这本图鉴,其实可以叫自然观察宝鉴吧?图鉴把对自然的观察,按照物种和操作分成:虫、鸟、兽、两栖爬行、水生生物和植物等章,每章当中又按照物种类别或者观察方式的差异系统罗列。书里几乎每章都虚拟了友美等三个孩子的自然观察小故事。书里的叙述条理清楚,却不失感性。当看到作者说如果你观察了蝉出壳的过程(大致如此),你会被感动的时候,心里也被触动了。还有可怜的蜡嘴雀,冬天吃槲寄生的种子,屁屁上挂着白丝甩不掉,那一副狼狈模样,想起来也觉得好笑。
当然书里最有价值的是那号称3000张插图。这些手绘在动植物形态方面清晰准确,人物动作交代的也清楚,每张插图都对应着前页文字内容,只是不知道原版是不是彩色的。难得是的是,文字翻译除了个别物种名称本来就有些俗名误解,多数都没错误。
按说也算参加过科学考察了,但除了对鸟兽的粗浅辨识外,我对其它知之甚少。这本图鉴和我的生物学常知识没有很多出入,我就也倾向于接受书里其它我不熟悉的内容。虽然书里介绍的动植物多是日本地区,还好中国中东部和日本环境比较相似,都是东洋区界吧,可以对照。而古北界的我们,总可以参考书里介绍的考察方法,对照自己当地的动物图鉴或者难一点:检索表,也就够了。
其实图鉴不仅讲的是自然知识,它教人如何观察动植物和奇妙的自然。只要你喜欢,即使在行道路边,在杂草丛里,在自己家厨房中,你都不会缺少认识自然的机会。你可以学着,捡到狐狸便便后拿热水溶化,把内容物清洗出来,滩在白纸上,看看狐狸最近食谱是啥。或者选择合适颜色的纸张给小蘑菇画孢子像。有时候,真觉得知识不是重要的,如何获取知识,才是人们一直该被训练的技能。
据说这本书属于一系列图鉴之一,自然图鉴中介绍采集到的标本或者生灵,在实验图鉴中可以派上用场,不知其它一些是否也这样相互关联。
这套书号称适合9到99岁的孩子。99岁的孩子,那也太贪玩儿了吧?或许真正做科研的人,都是这样的大孩子,被好奇,未知推动着,执着探究。好多大人害怕孩子问问题,答了一个,就会有更多的在排队等着,答不上来,颜面扫地。我倒是很怕外甥女王毛毛不问问题,好奇怪她为啥看什么都觉得理所当然。哎,送她好多我很喜欢的书,她也不感兴趣,看来不是自己的种确实不一样。也许我比她更像孩子,总有疑问也招人烦哈。
孩子们却会为不理解而穷追不舍,很少去管什么所谓意义。在大人的世界里,记录一朵花的开放过程有意义么?探询动物真的还是假的存有意识有意义么?看一群鹿鹿在小小遗传分子上的差异有意义么?或许面对资助方,人们总可以解释说,我们的研究可以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但对于自己,那驱动力,那兴奋,那钻研的动力,都只来自心底孩子样的单纯。
翻到书中介绍如何探察海滩生物那页,忽然就想起某年春末和张姐一行去北戴河。那次借出差之名的自费旅游,可能是215实验室最后的狂欢。虽说如今,物是人非,连徐mm都挺起了球一样的肚子,但无论人们各自变成什么模样,即使有了爱人或者亲子,我们毕竟一起走过那些单纯美好的岁月。蔚蓝的天和海中间,金黄沙丘顶端一排胖胖瘦瘦的身影,被温暖的阳光投射在沙滩上,湿润的海风拂过身体,那个快乐的下午定格在微笑中。
清晨,海水刚退过布满藤壶的礁石,一只脚,两只脚,三只脚的海星缓慢扭动着,去追赶海的拥抱。一个少年拾起最大的一只桔红色海星,远远丢到海里,说:晚点再来啊,不然他们会把你晒干卖给游客。回到城市的某天,他发来短信说,电视台八方食圣正在教怎么烹饪海星,不知道是不是幸运的那个。
也许未来无情而疏远,但我会记得那个拾海星的少年,不管会不会永远。
走近自然,人更感性,爱更博大,友情会更深厚吧。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2:29:0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0836.html